东里堡 曾经渭北盛名之地
雷永利
清代陕西的工商大户,东里堡刘家号称潼关以西第一家,其工商业布点全国,以川盐当铺为著。
东里堡是以李、刘两姓为主。李族系宦族,号称书香世家,兼营工商业。刘氏是以工商业起家,发展成渭北巨贾。在清代中期,刘家极其兴盛,金银财富源源不断流入东里堡,如每年结算后,各地商号护送回堡的各种“镖车”,连绵不断,除金银之外还有古董、字画、珠宝、玉器、名瓷等物。
当时东里堡,明清两代房屋建筑鳞次栉比,高大、肃穆、宽敞、秀丽、雅致,且各有千秋。墙上、柱下石雕,门窗木雕,屋脊砖雕,比比皆是。就拿堡城建筑而言,全部青砖包砌,内用三合土夯建,建筑质量要求十分严格。譬如夯建每晚收工时,在夯好锤窝中注满水,到次日上工水渗不完方算合格。所以城墙十分坚固,建城时考虑堡之地形,北对浊峪河为预防山洪,不建城楼,只建东、南、西宫殿式飞檐,角形城楼三座,置三门,各镶有刻着“东连楼镇”“南巩池阳”“西望嵯峨”石额。城门至护城河桥之间,砖砌花墙内安放有石磨、石碾,专为村民磨面、碾米公用。城四角修有角楼,如东南角楼名曰“魁星楼”,内供奉着“文曲星”,榜示后生,坚持学习,奋发图强。“魁星楼”外竖立旗杆一根,白天悬挂五色彩旗,夜晚升挂红灯一串,为过往客商示意方位,望之甚为壮观。城墙上建有炮台数座,放着称谓九节厘弦大炮,各楼住有守护人员,并备有当时的先进武器(抬枪)。城墙内留有两米宽马道互通,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水深两米许,两岸垂柳成荫,游鱼穿梭其中,颇有江南风趣,每月有“八复”“五渠”之水,定期从西向东穿城而过,水渠两岸大白杨、青槐、紫榆等,树大可合抱,堡中大户人家的花园有十五个之多。城内外寺庙数处,城内的关帝庙,东门外有娘娘庙、无量庙、药王庙,西门外有菩萨庙、兴善寺(因寄存在外死亡之灵柩,又称“寄骨寺”),城东南有尼姑庵(因位于大路之侧,长年为过往行人施舍茶水故又称“汤房”)。
东里堡的建筑式样包罗万象,可谓城壁巍峨,楼阁峥嵘,亭台各异,四时花香,古木成荫,在渭北享有盛名,历代官吏、文人、骚客为常向往之。清末虽已衰败,但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每年春季至端午节,附近村民、青年男女、学校师生及各界人士有到东里堡游花园之习俗。
刘氏以工商起家,成为巨富后,更想望子成龙,各家为子弟建书房、请塾师、教导学习。1909年,刘宗宴在堡中李氏家庙内,创办东里公立高等学堂,这所新式学堂,具有相当规模,设有六个教室和操场,并备有简易体育用具,风琴、鼓号等乐器。1910年,刘昌显在半耕园内设私立女子高等小堂,这在当时全国乡村为之少有。学校请三原县名儒朱佛光讲学,东关李梦陶、北城马耀光、本堡刘绍文、门御天、刘宝臣等思想进步人士任教。
清末到民国初年,东里堡的刘氏家族家道衰败,卖物卖房度日。如今东里堡(现为东里村)房屋建筑一派关中传统村落模式,街巷南北东西笔直,新的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连成一片,清代的门楼、房屋零星有几处,局部的古建,能看出一点陈年旧史的端倪。只有南街、东街、西街这样的街道名称,给人一丝旧城的味道。随着人口增加房屋增建,多年来,东里村已经与相邻的武家村、东里东村、东里西村连成一体。看着整洁的街巷两侧墙壁秀丽的毛笔书法,你就会知道2009年这里被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授予“陕西书法村”,果然名不虚传。 (B)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斌)3月19日,记者从潼关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获悉,围绕持续改善民生,潼关县今年确定办好十件民生...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