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雄关话年俗
高跷
芯子
老腔
古战船
詹建军
“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这是潼关古城楼上的一副对联,作者从大处着笔,重点突出了黄河、华山之间的关系,进而突出了潼关古城的高大、雄伟、气势非凡。潼关古城横亘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南据秦岭,北扼黄河,占据崤函古道,自东汉末年建关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考证,从建关开始,发生在潼关这片土地上的战争有记载的就有八十三场之多。可以这样说,潼关的历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争史,频繁的战争成就了潼关古城千古雄关的历史地位。受战争文化的影响,潼关人豪爽勇武、吃苦耐劳,为人侠肝义胆,具有鲜明的军人气质,甚至潼关的年文化更是军旅文化色彩浓厚。
潼关的年热烈奔放。一进入腊月,社火就开始在村庄的麦场上演了,到了正月十五,社火的表演达到了高峰。潼关社火的吼老腔、划战船、踩高跷、背芯子,热烈激昂、大气磅礴、惊险刺激、场面壮阔。随着年的来临,愈来愈浓的年味把潼关人性格中的豪迈奔放、侠义肝胆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先登台的是诞生于黄河岸边的老腔。麦场上,一声声高亢的声音传来,唱到激烈如浪涛汹涌,高昂时声音直飞云霄;沉醉时如同千军万马在驰骋、在呐喊;低垂处,犹如涓涓细流、婉转清扬。这些是预演。腊月二十三,就能看到老腔在村庄里正式演出。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最能激发潼关人内心深处涌动着的豪情。
还有潼关古战船。古战船也称旱船,同样诞生于黄河岸边。表演时在三眼枪、流星火和铁鞭开道下,一排排古战船缓缓入场,鞭炮声、震耳欲聋的三眼枪声和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热烈的气氛被推向了顶峰。古战船的表演讲究平稳、飘逸、潇洒,其演员面部勾画、服饰装扮华美精致,栩栩如生。其中以表现古代水战的故事居多,如关羽单刀赴会、诸葛亮火烧赤壁等。古战船的表演就是古代水战的体现。据专家考证,古战船孕育于先秦,形成于汉代,兴盛于明清。2008年,古战船走向了奥运会,惊艳了世界。
潼关的高跷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高跷,最大的特点是高,一般高度1.5米,最高的高跷可达两米多。技艺纯熟者可以表演跳跃、翻腾、劈叉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观众的呐喊声越大,演员表演得越卖力。表演时,鞭炮声、呐喊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两军对垒,战马奔腾,惊天动地,声势甚为雄壮。
潼关社火以芯子最为有名,无论是背芯子还是抬芯子,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而闻名。芯子表演以三岁以下的小孩为主,服装华丽、演员阵容大、场面壮阔热烈。不用说,黄河老腔和古战船都来自发生在黄河上一次次水战的历史再现。表演时波浪翻滚,刀枪碰撞,鼓声助威,喊杀声震天,惊心动魄。也是将士们凯旋后盛大的庆祝仪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社火成为潼关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旅文化不仅影响着潼关人的社火,也为潼关人过年的饮食习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潼关人炊具古朴笨重,食材丰富,做法简单。从腊月初五吃五豆,潼关的年就开始了。潼关地处黄土高原,沟大谷深,土地干旱贫瘠,主要生产小麦、玉米、谷子和各种豆类。潼关的五豆饭由白豆、绿豆、豇豆、玉米等杂粮糁熬制而成,黏稠而香味浓郁。由于豆类不容易熬煮,要提前一天泡在水里,第二天放在大锅里和玉米糁一起熬煮,经过长时间熬制,浓稠而味道浓香。由于腊八饭承担着祭祀祖宗的作用,比五豆饭丰富,除了粥里有水饺外,还有用红白萝卜、豆腐等做成的臊子。五豆饭、腊八饭在大锅里熬制,适合多人享用。
潼关过年的砂锅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美食。砂锅确实很奇妙,普普通通的豆腐、萝卜、粉条经粗制的陶瓷砂锅熬煮后就变成了人间美味。自然,肉类是必不可少的,厚厚的肉片被涂上香喷喷的面酱,当翻滚的砂锅端上饭桌,浓浓的酱香味在屋子里弥漫,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食材更丰富精细了,潼关砂锅已经成为享誉秦晋豫三省的美食。除此以外,便于携带也是潼关美食最重要的特点。闻名全国的肉夹馍自不必说了,还有潼关特有的烩饼、酱菜以及现在深受欢迎的潼关八大碗,无不体现这样的特点。
军旅文化也影响着潼关人的生活习惯。潼关人喜欢聚集,喜欢排场,就连吃饭也不例外。在潼关人的眼中,这样吃起来更香,这也许是军队生活遗留下来的习惯。潼关人做了好饭,也喜欢给左邻右舍端一碗。潼关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有衣同穿,有难同受。”用《诗经·秦风》里的比较文雅话说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也可能是军队生活对人的影响已经融在了潼关人的基因里。
潼关人的年热烈喜庆、韵味绵长。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蒸年馍、炸年锅、购年货、写春联、剪窗花,一直忙到除夕。到了除夕,浓浓的年味就达到了高潮。女人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食材,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打扫卫生、贴年画、贴春联,做完这些孩子们就开始呼朋引伴出去放鞭炮了,只等年夜饭的开始。
潼关人的初一礼节繁复古朴。燃柏垛、放鞭炮,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了弥散,宁静的乡下一片祥和的气氛。人们给长辈拜年,小孩子除了放鞭炮,就是可以收获压岁钱了。其中燃柏垛是潼关最有特色的年俗之一,柏垛点燃后用石块压住,让带有松香的烟雾袅袅升起。据说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烽火台,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门口点燃松柏枝,袅袅浓烟盘旋在天空,使敌人不敢贸然行动。
潼关人给长辈拜年必定是服装整齐,严肃隆重,长辈以烟茶水果招待,至今在禁沟以东的某些地方还保存着为长辈叩首拜年的习俗。拜完年,闲暇之余和亲朋好友喝酒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年酒可以一直喝到正月十五,河流解封,农活忙了,潼关人的年才算过完。
过年时,潼关人也喜欢约上三五个好友去黄河渡口走走,抚摸一下古城墙沧桑的身躯,登上矗立在禁沟两边的烽火台,近距离体验抗日碉堡,他们用这种特殊的形式追忆先辈的荣光。
潼关年俗形成于何时?成书于清朝康熙时期的《潼关县志》记载:“潼自明建关守御以来,集四方之人,俗各不一,历明三百年,自成一风俗。”来自四方的士兵和他们的家眷是潼关最早居民,经过长期的文化浸润,自然给潼关的年文化打上了深厚的军旅文化色彩。
战争的烽火早已远离,历史在变迁,千年古城潼关早已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潼关的年俗文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家国情怀流淌在潼关人的血液里,当千年雄关与年文化的碰撞,激发出令人炫目的火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斌通讯员张毅)“大家不要挤、不要急,请保持安全距离。”70岁的老党员、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许明理,带领“...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