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余秀丽和留守儿童
本报记者 毕云丹
82年出生的余秀丽,生在潼关,长在潼关。2001年,她又继续在潼关这片土地上奉献青春,奉献力量。
20多年里,她始终坚持在农村教学一线,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这里留守儿童多,他们太需要爱,需要教师的指引和陪伴,如果我们都不愿意留下,他们的未来怎么办?”
潼关零公里实验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余秀丽已经习惯了和学生们吃住学在一起,这样,她才能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播洒爱心 收获快乐
“自从走上三尺讲台,我就明白我肩上的担子,一个是良心,一个是爱心。”余秀丽没有任何掩饰的语言,听来却让人感受到了一股力量,那就是责任的力量。
十几年前余秀丽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务干事。十多年中,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她会努力寻找她们身上的闪光点。
对待这些学生,她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不偏爱、不歧视任何学生,关心、关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找到自信。
在她的从教经历中,始终坚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多一点理解,多一些鼓励。
余秀丽刚被分到这所学校时,学校分给她一个纪律差、卫生差的班级。她现在还记得,刚接手新班,孩子们打群架、逃课,急得她到处找学生,直到晚上才找到学生。几乎天天蹲守在教室,带2个班的数学,每天3节晚自习,一周将近30节课,每天晚上查宿舍都要对调皮的男生进行思想教育,回到办公室已经10点左右,看着熟睡的孩子,她觉得亏欠他的太多太多。
然而,她的耐心终于打动了学生,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
2020年,还有一个学生给余秀丽发微信。
他说:“老师,我此刻觉得你以前说的话都是对的。你真的为我们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不管我们怎样调皮,我们的成绩在学校一向都是前几名。真的要感谢您!”
余秀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影响了这个学生7年。她回给学生:“我也要感谢你们,是你们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精心耕耘 收获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饶有兴趣,是我的教学追求。”
于是,她去尝试各种办法,结合道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是盲目接受,而是体验和感悟,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还会及时给予奖励。她尝试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得快乐。
2016年,余秀丽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每天晚上她主动给住宿学生辅导作业,解决疑难问题。慢慢地,学生特别喜欢学习数学,并且主动找她要作业。
有一次,余秀丽生病住院,学生陈茂豪、彭永真每天晚上用家长的手机把自己做的作业发给她,让她检查。出院后,医生嘱咐她休息一个月,但孩子们打电话说想她了,想上课了。
“我答应了,周一早上一到学校,孩子们都围了过来,抱住我,我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了,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那天的场景,余秀丽说她始终不会忘记。
低调淡薄 升华人格
2017年余秀丽担任学校副校长,她深知身上的单子更重了。
3年的早提前、晚检查、课堂检查,她坚持作好表率。每天晚上坚守在学校,小儿子也跟着她住校。
去年冬天,她因为感冒发烧打针,但又考虑到例会工作没有安排,于是便把工作带到了诊所,一边打针,一边在日记本上安排工作,结果被家长看见,把照片发到朋友圈,得到了很多家长的称赞。
但在她看来:“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还有很多老师也像我一样,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他们都在默默付出。”
本学期开始课后服务,常常工作做不完,周末要把工作带回家,在电脑上完成。
在她眼里:工作上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做好领导交给的每一项任务。
学校因为需要数学教师,她又第一时间站出来,继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即使碰上临时有任务,她也不愿耽误学生任何一节课。“我不想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我掉队。”
2020年7月,余秀丽被评为“渭南市乡村教师特殊贡献者”。
她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回首来时路,不仅有汗水,还有泪水,一路走来,一路收获。”
新闻推荐
韩星海北风吹得秋逝去,唯独菊花傲枝头,从深秋延续到初冬,不论黄红白紫,照样花团锦簇,绽放多姿,神韵清奇。正如清朝诗人高旭诗中...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