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洛河历史文化的精彩之书
■徐军义
柏峰的《千水万壑走洛河》以洛河为线索,探寻了洛河的源流,勾勒了这条河流两岸的地理风貌、文化遗迹、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及文化精神等,它是一本读书与行走的“大地文章”。
洛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曲折绵延至潼关三河口注入渭河,河长约680千米,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泽被陕西省域十二县,是省域内的最长河流。柏峰历时两年,用脚丈量了洛河的地理长度,用心发掘了洛河的文化厚度,用这本有特色的文化纪实散文著作,向这条故乡的河流致敬!
其艺术特色有五个方面:
其一,行走探源。柏峰从北洛河主要源头之一的石涝池沿河而下,穿越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看到独特的丹霞地貌,见到少有的河岸植被,直至有黄河“壶口”美誉的黑峡谷,再穿过关中东部平坦的沙苑之地,直至三河口与渭河交汇处,勾勒出一条蜿蜒盘桓的长河风貌。
其二,考古实证。他借考古发现探寻北洛河流域的远古文明,甜水沟中生活的古人类,黄土层中掩埋的芮国,大漠中荒废的铁边城,沿河而筑的古长城,以及传说中的黄帝、仓颉、“河图”“洛书”,还有河流沿岸的佛教石窟、道教故事等等,无不实证了洛河文化的源远流长。
其三,文献旁证。选用了大量文献,以旁证洛河文化历史的丰富和文化底蕴的深厚,既有《山海经》的记述,也有《说文解字》的考证以及《史记》的实录,涉及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明末清初敢于“标新立异”的爱国诗人屈复,重点介绍了洛河流域彪炳史册的关学大儒们,更把现当代关于草原与农耕文明交融的最新成果也吸纳到自己严谨而富于诗意的描述之中,彰显了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其四,事实印证。柏峰用陕西历史上诸多的人物和事件,来加深对洛河文化的厚度,例如在书里反映了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的清代大臣王鼎的治河精神,“现代水圣”李仪祉的功在三秦的“八惠”,改变了千百年来关中平原的水利面貌。他们秉承和发扬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学术气象和“经世致用”“开物成务”的求实精神,对今天陕西人的精神品格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其五,文化传承。作者从文化角度考察北洛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认为北洛河流域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重要地域,在深入发掘洛河历史文化的同时,探索了发生在洛河流域不同时期上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塑造了洛河的文化精神。
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在《黄河与中华文明》中,回答了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认为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忽视河流的作用,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条河流都会孕育出一种文明,更不意味着河流越长、水量越多、流域越大,孕育出的文明就越伟大。洛河算不上大河,在中国诸多河流中也很不起眼,但她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柏峰既是学者又是作家。论其学,出入经史之间。论其作品,其散文创作日渐取得较大的影响。而《千水万壑走洛河》是他读书与行走的艺术结晶。浓郁的地理学色彩和深刻的历史拷问,洋溢出历史文化的芬芳,并能借助思想的翅膀、理论的眼光,让想象高翔于河流上下,让思索穿梭于语言文字之间,将个人行走体验化为学问,在地理与文化、河流与文明、过去与现在、考察与考证之间,把这部精彩而厚重的纪实散文作品,奉献给世人。
新闻推荐
□许丽因为人的未来是未知的,所以人生才会如此耐人寻味,才会有那么多人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和努力。生活中、婚姻里...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