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西安日报 2020-04-26 06:49 大字

○张喜龙

流经九省区的万里黄河,形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几”字形流向。这个“几”字的竖弯处,就是古潼关的所在地。

潼关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地处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滔滔黄河,山河之间是30多里长的南北走向的天堑禁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天造地设的军事屏障。古代,潼关闻名天下,是中国最著名的关隘重地,“百二重关”、“三秦锁钥”、“四镇咽喉”就是潼关的代名词。

据史料记载,潼关始建于东汉末年。地址在古城上南门外的麟趾塬上(今潼关县秦东镇杨家庄、陶家庄一带)。“汉潼关”东起远望沟、西至禁沟,长约1500米,从功能看,它只是一个监测敌情、通讯报警、驻扎军队的“候坞”。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废除汉潼关,在禁沟河和潼河交汇处筑城建关,是为隋潼关。但隋潼关充其量是个军事关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关城。唐武则天称帝后迁都洛阳,她于天授二年(691年)下令设立潼津县,并依山傍河建造关城,此为唐潼关。唐潼关据险设关、虎踞当道,有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大诗人杜甫从洛阳回华州任所路过潼关时,看到的潼关城是“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般的坚固、高峻,“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般的雄伟、森严,“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般的险要、易守。《潼关吏》虽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却写出了唐潼关的雄奇险峻。

唐之后,宋元明清均在唐潼关城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固、修葺和增建。据史书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九年(1376年),朝廷先后设潼关守御千户所、潼关卫(辖千户所)。历任卫指挥对潼关关城建设极为重视,先后在城墙上兴建关楼,对关城进行扩建,修建南北水关,在南北水关上建造关楼,增建东西城门的瓮城及瓮城城楼,重修或刷新城楼并起名题匾。清代,虽然潼关的军事地位较明代有所下降,但从未停止关城建设,为北、东、西三面城墙包上了城砖。乾隆五十二至五十六年,朝廷对潼关城进行了为期四年多的维修,工费高达135万余两白银,是历史上潼关城最大的维修工程。

古潼关不仅是名关,也是名城。关以雄、奇、险、俊著称,城以建筑商贸闻名,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作为关隘,它“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一次又一次印证了“关门固则全秦固,全秦固则京畿固”。作为城池,它是历代军事指挥机构、官府衙门的所在地,办公场所、文庙学堂、娱乐设施、牌坊楼阁、宗教寺观等应有尽有。潼关城外航运历史悠久,风陵晓渡成为八景之一,1931年陇海铁路通车到潼关后,潼关城人流骤增,街道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流带动了物流,城内商业贸易异常活跃、兴旺,各类店铺遍布大街小巷,并形成了多个专业市场。据统计。清末民初,潼关城有正式街名的街道20多条,有正式巷名的巷道70余条,由此可见潼关城的繁华程度。

潼关的灭顶之灾始于抗战,雄伟的城墙遭受了日军无数次隔河炮击,城池也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空中轰炸,到处是断壁残垣。国民党部队还借修筑工事,下令拆除了城楼和南北水关……令人欣慰的是,1993年9月,长4米、宽2米的潼关古城模型制作完成,通过模型可一窥古潼关的魅力。随着近些年“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潼关县围绕古城做文章,潼河两岸仿古建筑拔地而起,保存完好的水坡巷修葺一新,古城景区建设初具规模,新建成的北水关高大雄伟,古渡坊景区古香古色,黄河岸边残损的城墙也依然可见……

有着辉煌历史的古潼关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但围绕古城旅游开发的脚步却铿锵矫健。

新闻推荐

潼关县人民法院 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开

本报讯(通讯员冯永龙)今年以来,潼关县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司法责任制改革,成立组织,多措并举,全面推开,狠抓落实,强化督查,司法责任制...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