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 让文化和旅游融合成为全域旅游创建新引擎

渭南日报 2019-12-30 00:59 大字

本报记者 彭斌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一提起潼关,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岳渎相望的雄关剪影,回望起最能体现地域特点的82场潼关战争;独具特色的马趵泉、杨震博物馆、水坡巷等历史人文景点,在潼关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如今,潼关这块热土上,一幕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戏正精彩上演,全县文化旅游工作,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目标,夯实文化旅游基础,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全域旅游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旅游是朝阳产业,更是富民工程。潼关县立足文旅融合,充分挖掘“山、水、金、城、关”等优质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力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县,促进新业态繁荣成长。

“全域旅游创建风生水起。”潼关县结合经济社会与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了《潼关县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带动三产全面提质增效。

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引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同时将潼关打造成为中国关城文化体验目的地、陕西旅游新名片。

唱响品牌 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活力

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相互渗透、影响,要产生“1+1>2”的效果。

今年以来,潼关县文化和旅游局紧扣县委、县政府追赶超越、落实“五个扎实”、加快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黄金强县”发展战略,制定下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深入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让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全域旅游创建的新引擎。

“赏牡丹、听秦腔、看风筝”4月12日,“丝路花开·春满金城”第二届潼关生态旅游文化节暨风筝大赛在古渡坊景区举行,一场文化盛宴吸引了黄河金三角区域游客前来观光休闲。9月26日晚,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我和我的祖国”大型歌会,全县党政群机关等共计21支队伍、2300余人参加了展演,反响热烈。现代戏《秦岭山下的白玉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和编排工作有效推进。完成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对老白家鲶鱼汤、港口卤肉、工艺葫芦等项目进行了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评审和公示。组织古战船、背花锣等11个非遗项目参加了2019年非遗文化展演活动等。得益于连续三年举办的潼关诗曲大会,今年,潼关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散曲之乡”称号。

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的举办,充分融入了旅游,让二者彼此不分家,“1+1>2”效果凸显。

文化惠民 群众享受精神文化大餐

文化惠民东风劲吹。组织开展“新春送祝福改革谱新篇”义赠春联2000余副,组织“金城百姓艺术学堂”“金城悦读会”等品牌活动,举办散曲知识培训、“我的家乡——最美潼关”伴读等活动81场。举办“古渡坊”杯秦腔自乐班大赛、《铁马潼关》研讨会、“追梦少年艺路同行”大型画展暨第29届全国少儿书画大赛颁奖仪式等活动12场。

全民阅读书香潼关。开展“4·23”世界读书日、“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潼关”等阅读推广活动32场次。图书馆数字阅读平台正式上线,并免费向读者开放,接待读者3.5万余人次,流动图书车进校园服务12次。完成创文工作任务31项,县剧院修缮工程接近尾声。禁毒教育基地接待6200余人次,完成禁毒专栏电影放映302场。提升服务优化文化旅游消费环境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旅游业发展进入品质升级时代的重要标志,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诗与远方”的时代,给文化和旅游融合找到契机。潼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青学告诉记者,文化和旅游相伴而生,密不可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趋势,往往会产生叠加放大的倍增效应。

提高素质素养,提升旅游服务。该县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健全和完善文化旅游质量标准体系,在餐饮接待、导游、文化普及、卫生安全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指导景区开通官方网站、微信、手机APP平台,实现景区网络全覆盖,完善旅游标识标牌指引系统,方便游客出行,全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对10座旅游厕所进行新建改建;大力实施A级景区创建。今年,累计创建3A级景区四家(即杨震博物馆、酱菜博物馆、岳渎景区、马趵泉景区),2A级景区一家(黄河古渡坊景区),星级农家乐8家;在五一、十一重大节假日期间,分别在东山景区、黄河古渡坊景区等,设立五个“小红帽”志愿服务点,树立了“党建+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依托“山、水、金、城、关”五大资源优势,按照“党政齐抓、城乡一体、产业融合、全域景区”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一城三园一街”和“十里画廊·慢游潼关”两大旅游体系,重点打造潼关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黄河湿地公园、小秦岭国家矿山公园、岳渎公园和水坡巷国家历史文化名街等经典景区,全力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形成黄河金三角区域首个“吃、住、行、购、游、娱”旅游度假天堂及文化旅游新地标,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文化旅游名县的跨越发展。

体育元素 注入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4月12日,来自青岛万友风筝队的参赛选手于宝敬说:“我是第一次在黄河边放风筝,潼关风景壮美秀丽,真的很棒。”连续举办三届的潼关风筝大赛已经成为黄河金三角协作区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文化符号,此次风筝大赛也是潍坊国际风筝会西北地区的分赛场。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潼关县被授予陕西省最佳风筝放飞基地荣誉称号。

10月25日,国内顶尖围棋联赛首次落户金城——女子围棋甲级联赛走进潼关,比赛地点设在古渡坊景区,做到了体育、旅游的完美结合。通过创建“全国围棋之乡”活动、承办全国中小学生围棋锦标赛等,提高了潼关对外的知名度,扩大了旅游文化影响力。

从“风筝大赛”到“围棋大赛”,从“全民健身”到“全域旅游”,金城潼关努力让“体育+旅游”在融合中互动,在互动中共赢,推动文化旅游与体育赛事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潼关的美誉度,让游客深切感受到潼关旅游的发展变化。

文物保护 推进旅游发展更趋完善

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有力探索和创新实践,是贯彻全域旅游战略的重要路径。

今年,该县文化和旅游局完成89处一般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信息资料的登记、四有档案的完善以及十二连城、潼关古城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资金报告的上报。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杨震家族墓被评为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水坡巷被评为陕西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巡查50余次,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等活动5次,完成第二批旅游优质示范单位的申报。同时,采取多种途径,有力地促进了该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文化提炼品牌、体育打造形象、旅游落地发展。”潼关县在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扩大旅游朋友圈。

这里,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这里,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可以惬意享受的体验,满足了人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

这里,文化拥有活力,旅游富有魅力,文化和旅游的叠加效应,作为经济转型的新动能,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的新引擎,让潼关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广,绘就出富裕美丽的新画卷。

新闻推荐

潼关县人民医院免费为一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本报讯(通讯员杨长坤汤朗武)近日,潼关县人民医院免费为一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据了解,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在秦东镇四...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