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柴峪古道

商洛日报 2019-03-12 08:48 大字

王华洛

和朋友相约,由南而北,耗时3个多小时,穿越了位于洛河北岸的柴峪古道。

据当地人讲,柴峪古道属远古“潼(关)商(州)道”(商指现在的龙驹寨,新中国成立前属商州管辖)在洛南段部分。

峪口街百十米长,三米多宽,依山沟歪歪扭扭地卧在靠左的山根。早晨东面来的阳光,静静地斜射在空荡荡的街面,由于缺乏人畜活动,显得很清冷。街道两边的房屋,没有一家有人居住,老街老房,一下子让人回到从前。从街面建筑的古老式样,还有那砖雕木刻整块儿实木门板,街道两旁供牲畜吃食饮水的硕大石槽等,不难推测出当年行人骡马之多。触景生情,闭目静思,你能想象到古道长年累月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站在街上,追往古昔,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声叹息。

我和朋友顺峪而进。行走不远,就是地无三尺平的狭长夹皮沟。沟中无路可走,只能蹦跳着来回在溪水左右择路前行。前后左右寻找一番,没看到路的痕迹,那么古人是如何在此行走的呢?最终在几处特别狭窄处,靠右坡根倾斜的青石上找到有人工开凿的基本成直线型、距离不等的正方形石坑,至于用途是啥,我们无从得知。

行进四里多,峪宽了许多。这个时候能看见古人修的古道,在沟线或左或右,平缓处土质地面均以宽平的石板铺就。遇到慢坡大型石块处,为了使骡马踩上去不打滑,就人为地在石头上间隔一定距离用锐器砸出直径十多公分深三四公分的石窝,供骡马踩踏,时间长了,石窝被骡马踩得明光发亮。

柴峪山陡沟深,山坡没有树木,清一色的荒草。沟线处几乎没有平缓地可供耕种,走了一路,没有发现一户人家,古道繁华时有无商家或旅店,看不出丁点儿痕迹。空中亦无一只小鸟飞过,山野空寂,颇为宁静,对久居城市的人来言,实属清净养神之地。

峪尽登分水岭时,盘山而上四五米宽的土质山路,可供车辆通过,我们纳闷:古人把这段儿修得这么宽干啥?

和别处的分水岭不同,这儿刚一上山脊就在路左右相向修建了两处民居,继而北下鳞次栉比沿路建有民居,现代气息很浓。从门上钉的门牌看,这里属石坡镇的石羊村。我们很是惊奇:在垭口建房,就不怕夏日大雨和冬天强劲的西北风?

多年户外运动养成的习惯,我不由得想打听石羊村的由来。正在此时,左边山坡上一老者赶着6头黄牛往山下走。等他走近一打听,老者今年六十又八,对这儿的历史典故知之甚多,正合了我们的心思。

据老者讲:柴峪古道始于唐代,盛于元朝,衰于民国。南起洛河北岸,北至商树街道,全长十五里,以分水岭分界,南七里,北八里。在他的记忆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洛南县城往石坡、巡检和寺耳三镇的高压线和广播线都从古道经过,从县城到以上三镇,乃至潼关都从此经过。记忆最深的是,潼关甚或于黄河北岸的山西农村人盖房所需木料,都是从此运出,成年累月,古道上运输木料的人就没有断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古道北口的商树街经庵沟岭到石门公路修通后,走古道的人才慢慢少了,以致最后没人行走。上柴峪古道段,过去有几户人家居住,以经商为生,后古道上无人行走,失去生存基础,要么搬到洛河岸边居住,要么迁到石羊村生活。由于是后来者,不可能选择生存条件好的地方建房,所以只能将房盖在山脊上。

老人说:“你们刚进峪看到斜石坡上人工凿成的方形石孔,是那时人们一边靠山,一边悬空修木板路用的。因为那儿山沟过窄过陡,两边没有修路的地方,加之雨季山洪频发,常常是洪水铺满河谷,人要从此经过,就必须悬空修建栈道。接近岭头那段比较宽阔的盘山道,是民国时期从山头向下修建的公路,后来却没修下去。”

石羊村的得名,是因为这儿有一大块形态颇似绵羊的岩石。这只“绵羊”命运坎坷,二十多年前扩路时,图省事的民工把卧在路边的它顺势推沟里,后被落土掩埋。前几年,几个好事的老汉雇人把石羊刨出,并移到靠坡一边的高台上,供后人瞻仰。

和秦岭山区诸多古道相比,柴峪古道有它独特的魅力,那就是最为集中和完整。我走过秦楚古道,只是在秦岭脊部有几段石块铺就的古道,蓝关古道只是残留的几段很短的古道可见。柴峪古道短短的八里多的路程,古道所有因素集中显现,而且几乎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很有必要来看看。

走过柴峪古道,走过古人翻越秦岭人扛马驮的艰辛历史。看着现今南北翻越秦岭多条公路,还有那逢山钻隧遇河架桥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将要修建的高速铁路,我们为今日祖国的快速发展而惊奇,也为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自豪。

新闻推荐

省委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五督导组深入渭南市各县(市、区)督导检查

聚焦薄弱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质效省委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五督导组深入渭南市各县(市、区)督导检查渭...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