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走读】 “人间路止潼关险”

西安日报 2018-12-25 05:12 大字

潼关汉代关城城墙。成为民居的潼关古城南城门。潼关唐朝关城遗址。

关中的东大门潼关,不仅地处古都长安至古都洛阳大道的咽喉,而且控制着秦晋往来的黄河渡口风陵渡,为陕、豫、晋三省要冲,秦始皇时期由咸阳入豫而东的东方驰道就经过潼关,所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四镇咽喉”、“第一关”的美誉,是陕西省内唯一一个古名称用作今县名的古关。这里留下的历史印记波澜壮阔、厚重深沉。

“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关”

根据《左传》等史料,春秋时期,今潼关县一带为晋国地域,称瑕邑。晋在此设有桃林塞。晋侯派詹嘉至瑕邑守桃林塞以阻塞秦国通向东方诸国的道路。三国时期的杜预为《左传》所作集解时明确指出,桃林在潼关。自晋设桃林塞后,潼关“常为天下之襟要”。桃林塞具体位置史载不详,只是西汉初期在潼关设船司空县,治所位于今潼关县秦东镇渭河入黄河口附近。

现在流行的观点,潼关最早设关为东汉末。热衷地方历史文化的潼关县文化顾问杨必智认为,古典上记载得很清楚,潼关最早设关为公元前614年。把设于潼关的关隘桃林塞与桃林或桃林林带混淆,是唐以后才出现的。他们把潼关建关史晚算了800多年。

潼关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于我国关隘出现早期的春秋设立,在情理之中。“桃林塞”的塞,当为关塞之意,只是当时还不叫潼关。

至迟在东汉末献帝建安年间,于今秦东镇南的麟趾原北陶家庄一带设关,建城池,始有潼关名,后人称为汉城,亦称古城或古城关。《水经注》等记载,因关西有潼河,故名潼关。因黄河北来冲激关隘所在的山,又名“冲关”。

隋朝时,可能黄河河床下降,道路发生变化,在汉关城西边原下潼河禁沟口设立新关。至唐武则天天授年间,由于黄河进一步下切变深,河道变窄,河滩地扩展,在麒趾原下北侧出现东西向的道路,关城北迁原下麒麟山上。

“一夫当关,亿万不能逾也”

天下大阻秦岭,从西安开始往东,一直向北偏斜,而天堑黄河由北逶迤而南。这对山河好像情人约好了在潼关相会,然后携手漫步向东而去。山河之间被从秦岭东桐、善车、马峰等峪下来的谷水冲得四分五裂、沟壑纵横的原,就像情侣扣在一起的手。

由于原高沟深,潼关一带道路崎岖难行。东汉末年的潼关城,位于上百米高的麒趾原北畔,北可观通往山西的黄河渡口,东可望前往河南之路,西可眺来自长安的大道,南可监控通往商洛通衢。古人云“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为天险”。

隋朝关城所在禁沟口,由于禁沟狭窄,沟两侧坡度陡峭,关设这里犹如塞子,进出口被紧紧地堵住。

唐朝关城所在麒麟山,北濒黄河,南靠麟趾原,东接牛头山,西连凤凰山,控制住了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通道。

明朝《华州志》描写道:“潼关天险,南薄关,北阻河,中通一径,车不方轨,一夫当关,亿万不能逾也。”

古人云:“人间路止潼关险”。

“五里暗门不见天”

记者来到麟趾原北侧的汉潼关城遗址,从立于遗址上的保护碑碑文得知,潼关汉城东起远望沟,西至禁沟东岸,南北以夯土城墙为界,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记者仅在遗址北边看到城墙,而在潼关汉城东北发现一独立的四方古城,城墙基本完好,边长约150米。

陶家庄70岁的陶来贵等村民告诉记者,这个小方城,是古代驻防部队驻扎的地方,因为部队来得晚,群众称其为新城户。汉潼关城这边住群众,是老户,称为老城户。在新城户那地方,把东西南北一圆弯都能瞅见,所以一直是部队住呢!古代是部队住,民国时候也是部队住。抗日战争时,日寇在黄河北岸向这边打炮,伤了他们村不少人。当时中国军队在他们村南六七百米的地方挖的战壕,壕里是大窑,里边放的大炮。当要炮击黄河对岸日寇时,就把大炮拉出来,一打完,部队赶紧把大炮搁窑里头,因为这边炮一响,日寇飞机跟着就要来轰炸。那时候这儿农民屋里都没有门板了,门板卸得光光的,都蓬了战壕。

记者在禁沟口未见到潼关隋城建筑。

据《潼关卫志》等记载,唐潼关城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壕沟。宋、明、清均扩建、重修过此城,现存关城建筑主要为明清所建。城墙依山势而曲折,东南跨麒麟山,西南跨凤凰山,周长约5500米,高16米,宽7米,建有东、西、南、北城楼和过潼河水的南北水关。如今残留有南城墙、北城墙和西门、东门、南门等。东门外1500米牛头原边,曾设有关卡,名曰金陡关,又称第一关,群众俗称暗门,前后为人工挖出的通道,两边土坎高数丈。门外横额书“第一关”三字,里额为“金陡关”三字,均系清乾隆帝手书。唐代诗人杜甫在《潼关吏》中描绘道:“飞鸟不能逾……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秦东镇凹里村第一寨80岁的刘志德站在金陡关遗址上告诉记者,当地人有民谚说金陡关一带“五里暗门不见天”。可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陡关门楼上的砖被群众拆了,以后又修了公路,将金陡关彻底毁坏。

“关门扼九州”

像其他许多关一样,潼关不是独立的一个关,周边还有许多关。《读史方舆纪要》《潼关县志》等记载:隋炀帝时期,在潼关南北二关城各置都尉守护,分别称为都尉南城、都尉北城。明洪武年间,设潼关卫,辖5个千户所,由卫指挥使统率,统兵5660名,所辖军屯分布于今陕西东部和河南西部10州县境109屯。

禁沟西岸,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烽火台,当地人称十二连城烽火台。清康熙年间编撰的《潼关卫志》记载:“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

杨必智告诉记者,十二连城大约建于隋朝,曾各建有一望楼,一墩楼。清朝时,在此基础上改建为十二连寨。现在潼关县境内,古代时有一套防御体系,不止一座关城,潼关城只是潼关一带整个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禁沟除了西边有十二连城,禁沟里,隋潼关以南还分布了禁沟关、上关等两个关,禁沟东岸汉潼关城以南,分布有五庄关、巡底关、瀵井关、杨家湾关、寺角营关等五个关。秦岭北麓六个峪口也设有关。

唐玄宗李隆基在《潼关口号》一诗里称:“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这是唐朝诗人崔颢在《题潼关楼》一诗中的描述。

“潼关战骨高于山”

“潼关固则全秦固,全秦固则京畿固”。自周朝起,周武王伐纣,秦始皇兼并东部六国,刘邦东进等等,可以说每朝都在潼关有过重大军事行动,而且潼关往往被视为夺取关中或东进的关键所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夏大单于赫连勃勃趁东晋刚灭掉后秦,主要兵力又东撤,决定趁机夺取长安,但进攻长安之前,先遣其子赫连昌守住潼关,防备东晋通过潼关来救援,为其拿下长安消除了后患。

隋末,唐国公李渊率军过黄河,进入关中,准备向长安进攻,命其子李建成守潼关,以防备东部隋军西进,从后面夹攻。隋将屈突通果然闻讯派兵攻打潼关,被李建成击败。

金朝虽然南下一再挤压宋朝,没有料到其北面蒙古壮大起来。在蒙古军攻击下,金朝被迫将都城由今北京南迁至今河南开封的汴京。当蒙古军拿下关中后,金朝派重兵守住潼关,避免元军从关中东进威胁汴京,就这样坚持了近20年。

这些攻守潼关的战争非常惨烈,宋朝学士张耒有诗云:“潼关战骨高于山。”

“我是大炮底下震下的”

根据《潼关卫志》等,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二年(即公元1424年)传谕守领诸兵,解除戍装,各务农业”,称为军或军人,作务军田3318顷93亩。这些军田与民田相互交错。他们将缴纳给国家的税收,直接交送潼关卫,不受地方管辖,不支应民差。

潼关古城东南牛头塬半塬上有一村庄,传说古代第一关金陡关守军曾扎寨于此,故称第一寨,后人建村用作村名。

秦东镇寺角营村68岁的李增祥告诉记者,古代时,他们村因为有军营驻扎在寺庙的一角,该军营被称作寺角营。后来这些军人定居下来当了农民,他们村就叫寺角营村。潼关凡是叫营、屯、堡、寨等的村子,古代基本都驻扎过守关军队。潼关许多人是守关军人的后裔。所以潼关人性格一般能倔一点,直一些,胆子大,不怕事,敢作敢为,敢出头,按现在的说法,有担当精神,颇有些军人性格。

杨必智告诉记者,潼关这儿有一句最有名的话:我是大炮底下震下的,我怕谁?这句话反映了潼关人典型性格。

“再现古关雄风”

如今,潼关汉城遗址被列为潼关县文物保护单位,内有杨家庄、陶家庄两个自然村,区内主要为农田。潼关隋城遗址有苏家村,亦主要为农田。潼关唐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前为潼关县政府所在地,后因建设三门峡水库,潼关县先被撤销,后恢复时,县城南迁,原县城称为潼关老城,现为秦东镇政府所在地。

记者看到,大量仿古建筑在潼关老城建起。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为了再现古关雄风,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从2011年开始,潼关县确立了以古潼关文化为核心特色,建设潼关古城东山景区项目。该项目列为潼关县“旅游兴县”转型发展战略重点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目前已建成山河一览楼、女娲文化区、钟楼主体建设等工程。其中的山河一览楼作为潼关县博物馆已于去年开始试运营。

新闻推荐

潼关:“北斗星”照亮寒夜里老人回家的路

阳光讯(记者杨月锋通讯员张毅)12月10日晚8时许,潼关县免费公交2路车司机屈栓宁发现两位老人在到达终点站后迟迟没有下车,经询...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