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 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是幸福的
○平 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是最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它不仅载人,而且载物。那时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那个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行车,而且许多家庭还不止一辆。在我的记忆里,当时最行市的自行车品牌是“凤凰”“永久”,还有一个是“飞鸽”牌。这三个是当时中国自行车最牛的品牌,绝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杂牌子也有,比如后来出了一个“峨眉”牌子的自行车,也是风靡一时。这款“峨眉”车子看起来要比“凤凰”“永久”单薄许多,就有点像汽车中的“托托”,很弱不禁风的样子。尤其是它的座凳儿,厂家做得特别袖珍,人骑着车子,屁股把座凳儿罩得严严实实,一点看不见踪影,总怀疑这幼小的座凳儿是不是让屁股给吞了。
我们那时住在西一环路的铁路宿舍区,是三层的红墙楼房。那时,院子里总是会停放着一些自行车,担心被偷,总会时不时往院子里张望一下,看自己的那辆车子还在不在。遇到下雨,就都会把车子停在单元门洞里,把过道挤得满满的,人得侧着身子才能通过。到了晚上,大家还是要把车子扛回自己家里,依然是怕丢。那时我们家有辆自行车,在院子里算是明星了,许多人至今还记得它。这辆自行车是日本富士牌的,车身不高,特别适合孩子们学车,院子里的孩子许多都骑过这辆车子。车身上的喷漆脱得差不多了,露出暗红的底色,很不好看。但这车做得很结实,“钢火”特别好,车轴的弹子盘是拆不开的,也没出过毛病,可见那个时候的日本人做事就认真。这辆车子的座凳儿做得很长,垫子是纯牛皮的,很厚很结实硬邦邦的,不知是什么牛的牛皮做的,很牛。车子还配了一个很好用的原装打气筒,可以卡在坐凳儿下的支撑钢管上,随时可以加气。我那时经常把它用作水枪,和那些土造的竹子水枪对干。“打气筒水枪”射程远、水量足,常常是三两下就把“土枪”给干跑了。这辆车子是抗日战争时缴获鬼子的,一路就跟着父亲。我一直在想,一路打仗,父亲是怎么把它一直带在身边的。
后来二哥回到成都,就买了一辆“永久”新车。那时买自行车不仅要钱,还要票,要工业券。买回的新车,二哥很爱惜,就用剖开的红色塑料管把许多地方给缠上。用久了,塑料管就褪色硬化,很难看,二哥就全部给扯下来,扔了,也不再重新给打扮了。后来二哥调北京工作,这辆车子就留在了家里。1980年代初的一个炎热的夏天,无聊的我骑着这辆车子走了趟山海关。这一趟除了换了一身皮,还得出一个结论,永久车质量不错,没大毛病。我后来给自己也买了自行车,是在1988年。车子的车把是弯曲的,还可以变速,名字叫“捷安特”。没想到,这一买就连着买了三辆,最后竟一辆也没剩下,都让那贼在同一个地方给惦记成功了。第一辆最惨,连牌照都没来得及上,就哦豁了。我想不通,还为此在会府蹲守了几天,最终还是“泥牛入海”。我自以为自己的第六感超强,总觉得收纳我车子的那个人应该认识,不然怎么会如此只照顾我一人呢?不知还有谁会比我更让贼惦记的。那个时候是人人都要学会骑自行车的,成绩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不会骑车,就一定是个笨蛋。那个时候的我们,学车基本是一步步来的,先是学滑,就是左脚踏在脚蹬上,右脚往后蹬。这一步主要是学会掌握平衡。然后就是骑行了。孩子个子不高,就从“叉卡”开始骑,也就是将右脚从三角架中间穿过去蹬右踏板。也有的学车是速成,这要个子够高,而且得有教练才行。人直接上车开蹬,教练就在后面稳定着车子,一边叫着“蹬,看前面!”一边跟着跑,看见车子稳定了,就悄悄松开手,也不声张。往往是初学者骑得好好的,突然发现没教练把控了,心里一慌,连人带车就趴在地上了。
那个时候有一种叫“坤车”的自行车,是专门给女士们设计的。坤车没横梁,女士可以穿着裙子,右脚很轻松地从前面迈过去坐在车座上,这样有利于女士保持优雅。自行车多的年代,修车的也就多。那时大街上走不到几步,就会有一个自行车修理铺,也有一些是地摊,就在路边,很方便。更简单的当然也有,就一个打气筒孤零零的立在路边,不修车,只打气。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可以给家里的自行车“擦油泥”了。所谓“擦油泥”,其实就是现在说的“保养”。那个时候到修车铺“擦油泥”要花费5毛钱,所以基本都是自己动手。那时,许多大人们会的,我们男娃娃一般也都自觉地要跟着学。“擦油泥”要提前做些准备,比如要准备一个小盆子,是为了清洗链条用的。另外还要买些黄油、煤油回来。洗车高手是可以把自行车的后轴的飞轮也打开清理,里面的滚珠非常小,装配还原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如果要拆卸脚踏板,就还要准备固定脚踏板的“穿钉”,因为穿钉是敲进去的,拿下来通常就不能再用了。通常拆洗之前要先在地上铺上纸板或报纸、旧布一类的,再把车子给反转过来,座凳儿就放在上面,不至于弄脏。我是习惯先卸前轮的,然后一直往后。擦好前轮,装好,还要调校,要让两边的螺丝距离均衡,这样前轮才不会跑偏。然后就是中轴,中轴比较简单,主要是把车子的链条卸下来,放在煤油中泡,然后把家里废旧的牙刷用来刷链子,把锈斑都刷掉,再上润滑油。这里的润滑油骑起来很容易污染裤脚,就有很多人用晾晒衣服的小竹夹来夹裤脚,也是一道风景。后轴是重头戏,难度也最大,我都能拆,也都能还原安装好。那时候掌握这些技能,有点像现在的孩子都会开车一样。麻烦的是换钢丝,那需要耐心的调试刚丝的张力,让每根钢丝受力均匀。
自行车和汽车一样,经常遇见的就是扎胎,这时,补胎就是操练最多的技能。补胎时,先找到“漏眼”,准备好一块轮胎胶皮,剪出合适的大小,然后用砂纸将“漏眼”处和胶皮打磨干净,分别涂抹胶水,待胶水风干了,再将二者粘贴在一起,使劲捏合之。检验效果,可以打足气放进水盆里,看冒不冒泡,不冒,即大功告成,这和寻找“漏眼”的方法是一样的。
三十七年前,我骑车远足时,提前就做了许多准备。除了修车的工具,我还高瞻远瞩地带了十多个刹车橡胶块,这在途中可起了大作用。记得在过陕西潼关一带时,车子从陡峭的盘山路急驶而下,起初为了省力舍不得刹车。眼见得车子越来越快有些控制不住,我就赶紧一捏刹车,不料刹车块顿时飞得无影无踪。无奈,只得使脚刹。待车好不容易擦着一侧的山壁停下,就赶紧换上备用件。这样的动作在途中比划过好多次。那年月,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是幸福的,这种幸福远非现在的汽车所能给的。不容易得到满足的年代,稍微能有一点小小的满足就幸福得不得了。至今,家里的阳台上,还停有两辆自行车,只是四个轮胎瘪瘪的已经很久了。刚才又去看了一眼,心想,什么时候能骑着它走一圈绕城。哈哈,您去吗?
新闻推荐
以路为媒华夏金城“颜值”再刷新 ——国道310线潼关段创建美丽干线公路掠影
本报记者郭艳 生活的诗意,是驻足脚下的风景。或许,我们很多时候会疲于赶...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