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古铸今 其境自见
淡然无极(董扬刻)
○张雷
董扬,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陕西骊山印社社长,多年来致力于印学探索。篆刻本为一小技,然在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董扬于此道,是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也由于热爱才取得丰硕的成就。
董扬是关中人,关中人的特点是:生、冷、蹭、倔。而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关中人在生、冷、蹭、倔的范畴内需要具备做人的修身养性、冷静处世、善御感情;待友的推心置腹、风趣幽默、热情如火;处世的老成正统、刚板硬正、宁折不弯。前期董扬一直求学于关中地区,对关学精义的理解与领悟,使其注重修身养性,以上做人、待友、处世等方面的特点,也就可以从董扬的学印之道中管窥。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帝王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集于此。而中国印章的问世,以及印章制度、所用文字、印章风格也在这四个朝代形成了显著的特征。尤其秦、汉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印章中的文字与周人的文字体系一脉相承。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印章的使用及发展以关中地区为发源地,尔后在各个时期都有发展,也各具特色,直至明清流派印的形成。当代人学印,仍以秦、汉印为基础,一方面是中国文字发展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秦汉印风高古朴质,代表中国较早印风。生活在关中的董扬受这种印学风格的影响颇深,从其早年所刻的一批印章作品可以发现其对秦、汉印风的继承。
董扬是一个极具胸怀的艺术家,他没有深居关中闭门造车,而是勇敢地走出潼关,求学于当代印坛诸名家,师从韩天衡。韩天衡是中国当代印学研究的启蒙者和奠基者之一,讲究诗、书、画、印面面俱到,在印坛上独树一帜。董扬在韩天衡的影响下,在诗、书、画、印方面深入钻研、广泛涉猎,使其印风有了质的飞跃,印章中不仅多了一份江左风流,也多了一份文人情怀。比起雄强浑厚、古朴粗犷的关中印风,董扬印风中更多的是耐人寻味的“意趣”。韩天衡曾对写意印有过这样的诠释:“写意类印,成也率意,败也率意,要在不求率而求意也。求意又当于精微处推敲再三,方能得之。”董扬印中之“意趣”,在领悟其师所言之后,付诸于实践。2017年亮相的“千祥云集百福骈臻”董扬篆刻百幅作品展中,有大部分作品就以“意趣”取胜。
“学,然后知不足”,古人求学于此,董扬也没有懈怠。毋庸置疑,董扬在学印之道上的收获,是其不懈努力的结果。董扬的篆刻艺术,取决于其对中国文字、文化、文学的理解。篆刻,顾名思义与篆书脱不了干系。篆书的形成、演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然而识字、解字、用字却让众多篆刻艺术家为之折腰。在篆刻中正确使用文字是必要的,“感悟汉字”是篆刻家们的必修课。董扬在“千祥云集百福骈臻”百幅作品展时提到:“为了此次创作,我翻阅查找了多种工具书籍,从甲骨,金文,先秦两汉包括明清印人用字等,力求每字必有渊源,用字必有出处,凡有增损以不悖古法为宜。”
董扬篆刻所使用的刀法也是其表现风格重要手段。“正、侧刀是刀刚入石时刀锋的位置,属于空间范畴,与书法中的中、侧锋相同,而冲、切则牵涉刀锋运行过程中的动作,有了速度因素在内。两者相交叉,构成了刻这一领域的基本技术动作,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它的技法美学特征。”在技法之外,更值得注意的是董扬用刀的性情,即快慢节奏。古人常有“以人论书”,篆刻与书法共通之处,也可“以人论印”。书法家、篆刻家的作品风格都取决于人的性情、才学、修养等,董扬的篆刻艺术作品风格就是在其“刀”下实现的。
俗语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董扬出身于关中,自幼受北方地域文化熏陶,所以其篆刻作品中流溢的雄浑、爽快等特征,都折射出北方汉子的特征。然而,董扬求学于韩天衡门下,又是西泠印社社员,后来其篆刻艺术作品中温润、柔和、细腻的特征,则是受益于浙派印学。可见,董扬是身怀西北粗犷雄强的篆刻刀法驰骋印坛,又参入江南文人用刀的细腻、柔和之法,使自己的篆刻艺术作品多了一份回味悠长的“意趣”。董扬用江南文人印风的温柔细腻调和了关中文人印风的强悍粗陋,这样的调和在不经意间流溢出董扬的“侠骨柔情”。
新闻推荐
本报潼关讯(记者彭斌弥卫国)近日,司法部对500个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1000名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