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毓庚 那一记响彻世纪的耳光 □白来勤

西安晚报 2018-04-01 06:35 大字

白毓庚,字秋陔,1878年4月出生于陕西咸宁县新筑仓骞村堡王村白家堡子(今属灞桥区新筑街道办事处西王村)。其父白应泰为开明绅士,有名望有见识,积极支持子侄求学。白毓庚的长兄白西垣(字常洁)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黎元洪时期曾任职于总统府办公室,国代会议员;白毓庚堂兄白廉泉毕业于日本警官学校,后在西安警察局任职。

大义怒掴清公使  孙中山颇为赏识

白毓庚少时即性情刚烈,读书时习武练剑,陕西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九月由北京练兵处派往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学习。

在日本留学期间,白毓庚像其他中国留学生一样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各种形式积极从事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六,应清政府要求,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十三条》,把中国留学生视同亡国者,对其爱国行动进行种种无理限制,引起中国留日学生的强烈不满和极大愤慨。十一月初八,中国留日学生8000余人举行总罢课,大家推举白毓庚为武界学生代表,与文界学生代表胡汉民一起面见清政府驻日公使杨枢,要求杨与日本政府交涉,务必使其收回成命。不料,杨枢是个患得患失的老官僚,不仅拒绝了学生们的正义要求,反而命令学生复课。白毓庚异常气愤,怒不可遏地当场打了杨枢几记耳光。消息传开,大长了学生的革命志气。孙中山先生得知后,十分赞赏白毓庚的胆识和大无畏的精神。为了打开陕西和西北革命的局面,孙中山特派同盟会会员何子奇、杜伯同、景梅九三人介绍白毓庚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创建陕西同盟会  为革命奔走呼号

光绪三十二年秋,陕西同盟会的会员代表井勿幕、白毓庚、张季鸾等十余人,在日本东京“明明社”楼上的一间大房子里召开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的成立会议。会议按照预定的议程,讨论通过了分会章程、活动内容,并选出陕西分会负责人,白毓庚被选为第一任会长。

此后,白毓庚受孙中山先生派遣由日回国返陕,在新军中从事秘密活动。不久,白毓庚说服新军八营全体归顺革命,并取得新军统领(师长)刘瞻义的信任。刘将白毓庚举荐给陕西巡抚恩寿,恩寿委任白毓庚为陕西新军第二标教练官。白毓庚又将革命党人何子奇推荐给刘瞻义,刘举荐何子奇为军事教官。大事即成,因何仍在日本,陕西当局便电告东京陕甘留日学生同乡会为其办理回国事宜。由于陕西留日学生不明真相,加之意见分歧,有人以何是江苏人为由公开表示坚决反对,致使何子奇身份暴露,未能来陕任职。

巨笔如椽作金声  言论宣传唤民众

因陕西情况有变,为了继续进行反清斗争,白毓庚再赴日本向孙中山复命。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指示,白毓庚转从言论界入手,从事革命宣传,他同席梧轩合编了《战时国际公法答案》。为了扩大革命影响,发展革命力量,白毓庚撰写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文章,《劝陕人急宜自治书》《修筑西潼铁路书》《筹办陕西第一牧场说明书及章程》等文章传入国内,对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和反清独立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为了配合陕西人民的反清斗争,白毓庚还和留日陕西同盟会会员先后编纂了革命杂志。

1906年,陕西发生了农民“反对盐斤加价”和“反对西潼铁路加收亩捐”的事件,这一革命形势激起了留日学生的热情。在同盟会的倡议下,白毓庚与陕甘两省留学生团结起来,共同创办了《秦陇》杂志。可惜,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杂志仅发行一期,便被迫停刊。

1908年,白毓庚又与杜伯同、茹欲立、景梅九等陕西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夏声》《关陇》等杂志。2月26日《夏声》月刊创刊,1909年9月25日终刊,共出版九期。《夏声》杂志由杨铭源、李元鼎和赵世钰等负责,井勿幕、张赞元、张季鸾、白毓庚等十余人被指定为主要撰稿人。杂志大力抨击清政府黑暗无能,痛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宣传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成为陕西留日同盟会宣传新思想、推动思想觉醒的重要工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夏声》杂志被人带回中国,带回陕西,起到了沟通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进步的积极作用。白毓庚为《夏声》《晋话》《汉帜》(第一期刊名《洞庭波》)等刊物撰稿,在《余提学使之谬状》一文中,批评陕西提学使余堃对陕西教育界指导无方的可笑行为,把革命舆论搞得红红火火。后《晋话》赠白毓庚别号“西安”,《洞庭波》赠白毓庚别号“天剑”,取“天剑定西北”之意。

出生入死自从容  东征西战建奇功

1909年,白毓庚奉孙中山之命再次从日本返回陕西工作,在西安陆军小学堂任军事教官,主持兵教训练,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因有关人员办事疏漏,白毓庚被西安知府尹昌龄发觉而被捕入狱,后经亲友多方营救才获自由。

1911年10月22日,白毓庚随老同学、陕西革命党(同盟会)领袖张凤翙将军,在西安竖起革命旗帜,声援武昌起义。西安“反正”之初,白毓庚担任张凤翙将军的秦陇复汉军管带(营长),后升为标统(团长)。其间,他随部队开赴陕西东部,参加了陕西东路革命军与清军的激烈战斗,与清军奋战于潼关。不日,清军兵败,与革命军协议停战。

在东路战事结束后,张凤翙将军遂调白毓庚去西府打击清军,参加西路战役,在礼泉、咸阳一带,白毓庚与升允指挥的清军进行激战。战斗中,白毓庚沉着果断,指挥若定,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清军慑于其威力,望风披靡,升允被前后截击,进退维谷。战争方酣之际,袁世凯部将赵倜率部至西安,对清军造成压力,于是双方协议停战。当时,白毓庚是陕西革命军中人皆尽知的骁将。

不计个人荣辱  反对军阀情系黎民

1912年,陕西革命军奉命缩编,井勿幕等著名同盟会会员倡议离开军队,白毓庚一度解甲归田。当时张凤翙主持陕政,鉴于白毓庚有功于陕西辛亥革命,便委任他为陕西军装局局长兼省府咨议。

1918年秋,于右任应陕西靖国军将领胡景翼等人之请,由上海回陕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白毓庚遂赴渭北参加靖国军,在第五路军高峰五(高峻)部任参谋长,参加了反对陈树藩督陕的斗争。为革命大业,白毓庚东奔西走,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当时陕西连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为此,白毓庚曾亲往洛阳,面见直系军阀吴佩孚,备陈民情,力图劝说吴佩孚援助靖国军以击败陈树藩,可惜并未成功。

1926年,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致使西安城郊田园荒芜,病死饿死者难以数计,杨虎城、李虎臣等人领导西安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守城斗争。其间,白毓庚任守城军队的筹款委员,他廉洁奉公,为城内广大军民的生存多方奔走,周密运筹,竭诚努力,深受军民敬仰。

1931年杨虎城就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白任西安警备司令部参议。因长期操劳军国之事,白毓庚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年仅53岁。

先生去矣,而他怒掴清公使杨枢的那记响彻世纪的耳光,却久久回荡在国人耳畔,成为陕西人正直豪气、敢作敢为的见证。

新闻推荐

潼关县多举措加强春季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阳光讯(李娜记者赵雷刚)近日,潼关县全面开展2018年春季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有效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确保全县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