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佳构尽出良知
很多人和事都成了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总有一些记忆,也许是一段青涩的交往,一次美好的邂逅,一阵多彩的时光,甚或是一眸眼神、一种气息、一句话语,因触及灵魂而终生难忘。我这里想说的是,因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我永远记住了张养浩,我要向他致敬。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名和字,有人考证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意为希望像孟子一样善养浩然之气。我深以为然,并且确信这种“浩然之气”张养浩气贯终生。
先看看《元史·张养浩传》中几件事情。
至元三十年(1293年),张养浩经不忽木推荐为御史台掾吏。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听说后前去探望他。当他看到这位堂堂的御史台家中竟朴实无华,别无长物,禁不住脱口赞叹道:“此真台掾也!”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选授堂邑县尹,作《初拜堂邑县尹》。在堂邑县任上,张养浩带头捣毁各种滥设祠堂三十余所,并惩处强盗,保境安民,受到人民的称颂。
至大三年(1310),张养浩在监察御史任上。上一封万言书,进献给皇帝,直陈时政“十害”,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
延祐二年(1315),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说:“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是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但后来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
只要悉心阅读上面的文字,我们应该读懂张养浩了。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二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为解决老百姓买粮困难,张养浩打击奸商污吏,杜绝营私舞弊,采取一切利于百姓的坚决果断措施。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得疾不起”,竟病逝于任上。看淡了历史兴亡,却看重百姓疾苦的张养浩,以此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沉重的句号。
正是这次赴任陕西途中,经过山河险峻且为历代兵家必争的潼关,看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触发了追念历代兴亡,洞察百姓疾苦的情思,张养浩写下了浓缩历史、直击现实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用千古奇叹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并不想做什么艺术赏析,我只是想用事实说话,使人们能够认识张养浩的可敬,不要忘了这个值得历史铭记和世代尊敬的人。他也是我们今人的一面镜子。如今,从张养浩生平史实来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辈岂能不懂,才情心智献给百姓,名句佳构尽出良知。
□ 庄传云
新闻推荐
刘永生拿出保存了很久的学习笔记华商报记者卫楠摄59岁的刘永生是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荒移卫生室村医,从医42年间,不管多晚都是随叫随到,把患者当亲人,赢得当地居民的称赞。选择从医只为帮更多人...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