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楷模”风采 刘永生:新时代的乡村好医生

陕西日报 2018-03-03 08:06 大字

本报记者郑栋

有的人说,刘永生是“活雷锋”,因为他像一颗螺丝钉,在农村一“钉”就是42年。有的人说,刘永生是“白求恩”,不为自己只利他人,乡亲们的疾苦总是挂在心头。还有的人说,刘永生是“向阳花”,他既医病也疗心,把患者当亲人,“一颗红心暖万家”。

为什么人们会给一位共产党员如此多的赞誉?为什么人们会这么一致地褒扬一位乡村医生?如果你见过刘永生,相信你一定能在他的身上找到答案。

春风满怀向朝阳

1976年,17岁的刘永生成为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的一名乡村医生。

那一年,他刚刚高中毕业。凭借在学校医疗班积累的知识,刘永生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

刘永生从医的第一站是潼关县港口镇医院。在那里,他跟着有经验的医生接诊,如饥似渴地学习医疗技能。那段时光,刘永生至今难忘。也就是从那时起,刘永生将自己的工作与学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在实践中学,在书本中学;向专家学,向群众学。刘永生常说,自己的本领是沉下身子学出来的。

42年来,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刘永生,光是医疗方面的学习笔记就记了70多本,各类通俗易懂的医学书籍,他更是经常翻看。刘永生喜欢跟着患者往医院跑,因为这样,他不仅能求教到大医院的治疗方案,还能及时了解适合基层的有效疗法。

群众需要啥,刘永生就学习啥。群众干农活、挖草药容易产生扭伤、关节脱臼等病症,刘永生就到县医院学习推拿矫正、骨骼复位等技术;为了挽救喝农药轻生的群众,刘永生学会了洗胃;为了减轻农村家庭的护理负担,刘永生学会了导尿……

刘永生告诉记者,他学会的都是一些实用的医疗技能。在农村,这些技能不仅可以救群众之急,还能为群众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刘永生看病收钱少,遇到家庭困难的病人干脆就不收医药费。”荒移村党支部书记郑平喜说。42年来,刘永生为乡亲们免了多少医药费,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孜孜不倦地学习,换来的是高超的医术。刘永生为的是乡亲们少受疾病折磨,图的是群众看病少费些周折。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心愿,折射出的是刘永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朴素情怀。

温暖千家情义长

2月23日20时,荒移村卫生室里依然灯火通明。

在干净整洁的诊室里,刘永生安顿好一名正在输液的患者后,从药房里取了几样针剂,背起药箱就往王钧亮家里走去。王钧亮的儿子王奎翔发烧呕吐,虽说已经给他开了药,但刘永生还是有点不放心。他又打电话询问。得知王奎翔的病情有加重的迹象,他决定上门看看。

到了王钧亮家,顾不上寒暄,刘永生径直走进王奎翔的房间。他拿出体温计让孩子夹好,一套规范利落的接诊动作,一气呵成。拿回体温计的时候,刘永生习惯性地给孩子掖了掖被角。他一边配药,一边叮嘱:“体温不高,我给娃打个止吐针。最近不要让娃乱吃,多喝点稀的。”

“从俺记事儿起,村里的老老少少就特敬重俺叔。”王钧亮说,“谁家里如果有人生病,他不仅来看病,完了还会再来探望病人。家里如果有困难,他也会主动帮忙。”

42年,刘永生接诊病人10万余人次,外出行诊万余次,他把每一位患者都当成自己的家人。因为有经常翻看病历档案的习惯,刘永生心里有本“健康账册”,谁是老年病慢性病患者,谁是重症绝症患者,他心里“门儿清”。除了日常的接诊出诊,刘永生还会专门抽时间上门探访,和患者聊聊天,给他们宽宽心,带去温暖和希望。

村医刘永生带着医者的使命,用绵长的情义温暖着接诊的每个家庭。

仁心仁术留芬芳

刘永生的党龄几乎和他的医龄一样长。1976年参加工作不久,刘永生就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77年7月,刘永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起,刘永生就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42年来,刘永生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农村卫生防疫事业。

1986年前后,刘永生和父亲拆掉了旧房,盖起了村里的第二幢二层小楼。可是,只住了不到5年,1990年,刘永生就把这幢小楼送人了。

1988年,荒移村的谢家兄弟在自制爆竹时发生了意外,爆竹爆炸夺走了谢家老大的两条胳膊,也让谢家老三双目失明。带着谢家兄弟从医院回来后,刘永生陷入了沉思。

他觉得不能眼瞅着一个家庭就此解散。谢家老二谢双喜没受伤,而且能吃苦也有志气,刘永生决定通过帮扶谢双喜,将谢家带出贫困的“泥淖”。

1990年,为了让谢双喜顺利成家立业,刘永生带着全家搬到了村委会旁边的卫生室,腾出小楼,帮助谢双喜成了家。

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丝毫没有动摇刘永生送房的决心。他苦口婆心地做家人特别是妻子王榜花的工作,最终,他的诚心打动了家人。现在,说起当年送房子的事,妻子王榜花已经释然了很多。

如今,谢双喜一家生活蒸蒸日上,他和妻子经常去照顾大哥和弟弟。谢双喜的儿子已经成家,在杭州打工。

谢双喜多次跟刘永生提起归还房子的事情,但刘永生每一次都拒绝了。刘永生说,自己一家已经习惯了以村卫生室为家,住在这里,他工作起来更方便,出诊接诊也更自如。

还有一年多,刘永生就满60周岁了,他说,自己要干到拿不起银针的那天。

在刘永生的床头,一本《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显得格外醒目。迈进新时代,刘永生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奋斗的干劲儿。他说,自己要为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让荒移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实现追赶超越。

新闻推荐

乡愁 大观楼

□张宇昊小时候乡愁是一幢高高的房子我在街口她在天里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圈圆圆的环岛我在车里她在窗外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帘层层的旧梦我在他乡她在老城头而现在乡愁是觥浓浓的陈酿我在故园她在心里...

潼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潼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