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巡检从巡检到寺耳到寺耳
赤耳镇俯瞰
巡检敬老院的陈醋
文/图 刘剑锋
洛水深处的千沟万壑,因其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植物生长期长,而成就了洛南许多美味。在洛水深处的巡检,你不能不喝农家自酿的苞谷老烧,不能不吃酥脆金黄的巡检麻花、粉条,而当你离开的时候,你又不能不带点犹如贾平凹所说的“可以用秤钩子钩着称”的巡检豆腐。除此之外,你又怎能忽略了远近闻名的巡检陈醋,你又不能不去认识一下酿醋的巡检敬老院院长王会芹。当你走出巡检的时候,你又如何不去洛水深处的另一个地方——30多年前贾平凹走过的“清静”又“山明”“水秀”“空气新鲜”的寺耳……
巡检,洛水深处的味道
和洛源一样,海拔超过1300米的巡检,那一溜溜田坎里长着秦岭腹地特有的苞谷大豆、洋芋红薯。昼夜较大的温差、高寒山区特有的气候、洁净的空气与流水,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独有的条件,于是这里也便有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豆腐、麻花、老烧酒、陈醋、粉条等等,让洛河深处的巡检流溢出别具一格的味道。
巡检优质的大豆做出的豆腐和洛源的豆腐比起来,在形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别:洛源豆腐柔嫩绵软,而巡检尤其是驾鹿的豆腐,则坚硬如砖块,犹如贾平凹说的“可以用秤钩子钩着称”,但是做出来却细嫩柔劲,绵软爽口。巡检的麻花焦黄透亮,吃起来酥脆甘美,口感极好。
巡检的苞谷老烧是人们在自个儿的老屋里用最原始的工艺酿制出来的,酒精度可达六七十度,但是喝起来醇厚清香、余味绵长,亦不伤身。
巡检的洋芋红薯做出来的粉条,晶莹剔透,口感爽滑绵柔。
在巡检,值得一提的是陈醋。
巡检地处秦晋豫结合部,又是古代商贸重地,山西、河南和关中制作陈醋的老手艺很早就传到巡检。巡检人不是拿来套用,而是去粗存菁,为我所用,慢慢琢磨出和山西、河南、关中不一样的陈醋。
制作巡检陈醋的原料有三个:泉水、苞谷糖、发酵的粮食曲。
巡检清澈甘洌的山泉水是做陈醋得天独厚的原料。
高寒山区的包谷浸湿研磨,与巡检泉水里萌生配制的麦芽一起,放进一口硕大的、能够把四五个人都放进去的大铁锅,熬制出的就是棕红发亮、甜润清爽的苞谷糖,独一无二。
粮食曲原料较为特殊:麦麸子、黑面。将麦麸子和黑面以及酵素按照比例混杂在一起,加进泉水,放置在大石板或者大木板上搅拌,搅拌的传统方式是脚踩,即“踩酵”。人们穿上洗干净的高筒靴子,在上面反复地踩踏,直到踩成黑乎乎、黏腻腻的团状,再切成类似砖块的模样,一块块放置在农家的土炕上,用河滩割来的蒿草捂盖着,然后灶膛里点起柴禾来烧,在不超过40度左右的温度里一般要烧20多天,才能使土炕上曲里面的水分蒸发掉,直到彻底发酵。
苞谷糖、粮食曲做好后,把一口口大缸密密实实地排在空畅的露天场院里,挑来巡检干净的山泉水倒进去,再将发酵的粮食曲、包谷糖严格按照比例加到泉水里,待包谷糖完全溶解,再盖上木盖,用泥巴封严实。100天多天后,纯正的巡检陈醋制作即大功告成。
传统的巡检陈醋开缸不是随便的,有着庄严的仪式。
陈醋开缸的日子要请人来算的。开缸这天,在放置醋缸的场院里摆上供桌,奉上祭品,点上烛台,制醋师傅或主人率众亲友一一烧香跪拜。有的甚至要请来艺人敲锣打鼓围着醋缸唱戏。然后师傅或主人开启醋缸,棕红清亮的陈醋,食之爽口绵甜、清香淳厚、韵味悠长。
除了泉水、苞谷糖和粮食曲之外,巡检陈醋制作再无其他佐料,没有任何添加剂。巡检陈醋在常温里可以长期放置保存,不起沫,不变味,不失色。
陈醋,本就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健康食品,而吃过巡检陈醋,你会知道,其实餐桌上最不可或缺的是巡检陈醋。
一个女人与一座敬老院
20年前的1997年9月,一个34岁的女子走进了当时只有7个院民的巡检敬老院。一栋破旧的平房、一间猪舍、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收音机、一辆架子车,这是当时巡检敬老院的全部家当。7个院民甚至连吃饭的餐厅都没有。而且,敬老院还欠了许多外债。20年后,巡检敬老院是被省、市、县命名的“十佳敬老院”,其设施条件堪称一流,在秦岭内外赫赫有名。
这个女子在巡检敬老院做了20年的院长,她叫王会芹。
电话采访王会芹时,她人在西安,女儿临产,她正将女儿送往医院。她说,做院长20年,很累,但是很欣慰,20年里她为老人们做了她能够做的一切。
20年前,巡检敬老院老院长年龄大了,要物色一个新院长。镇上领导觉得当时在巡检财政所当助征员的王会芹干事泼辣认真又能吃苦,就任命她做院长。当时她的孩子正读小学,老人身体不好,丈夫在镇政府当司机,经常出差,家里没有人同意她去敬老院。但她还是去了,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年。
敬老院的“寒碜”超出她预想。条件差,经费来自镇上统筹,即每个农业人口一块钱,一年就是几千块钱。虽然只有7个院民,但是他们要吃要喝要健身还要看病,而且还有院里职工的工资,钱从哪里来?“都是活人,咋能想不出办法?”她说。敬老院前后有空地,她组织工作人员和部分院民种蔬菜种药材,院民有了菜吃,多余的菜卖出去也有了收入。2001年初,她又跑到河南买进一头种猪、5头母猪开始养猪。敬老院有10多亩耕地,她组织人员种木耳、天麻等。她还在敬老院安装了一台钢磨子,对外加工粮食。
就这样,风风火火的王会芹用了一年时间,就差不多还清了敬老院的全部外债。
巡检出陈醋,而巡检敬老院的陈醋差不多产量占了巡检陈醋的一多半。在她到敬老院来之前,敬老院就在做醋,但是产量太少,技术不过关。她来了之后,每年产量一两千斤,然后是四五千斤、七八千斤,现在,敬老院陈醋产量每年达4万多斤,不仅占领了洛南市场,竟也翻过秦岭,畅销华阴、潼关以及河南灵宝等地。
搞产业挣钱是为了啥?“就是为这些老人们改善生活条件,让他们吃好住好玩好,安度晚年。”她说。当敬老院有第一笔收入的时候,王会芹就开始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改造宿舍,舒适明亮又冬暖夏凉;建起餐厅,宽畅卫生;建起娱乐室,电视音响、棋牌乐器一应俱全;建起健身广场,器材设施林林总总。
每次见到王会芹,她都是风风火火,快言快语,透着一股子凌厉泼辣的“女汉子”味道。她说自己就像个男人,像男人一样工作。但她却像最柔情的女人一样对待院里的老人。她订立全方位的各项管理制度,每天早晨7点半院民们跑步做操健身,8点打扫院民房间卫生和院内卫生,然后下棋娱乐。为了保证老人的安全,院内实行24小时值班。老人吃饭口味不一,要求甚高,她规定按照院民的口味和需求制定一日三餐食谱,每天都推出新花样,每周一轮换,尽量不重复。
巡检敬老院多次被省、市、县命名为“十佳敬老院”等多种荣誉称号,她个人先后被国家民政部、陕西省老龄委、商洛市委等部门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优秀服务标兵”“敬老楷模”“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会芹说,敬老院就是自己的家,这些院民就是自己的老人,让他们吃好睡好玩好,就是尽孝,“所以,虽然20多年来吃了苦受了累,值。”她说。
贾平凹走过的寺耳
34年前的1984年,贾平凹风华正茂,也未背负如现在这般重重叠叠的盛名。因而,这一年的秋天,他有时间也有精力一身轻松来到洛水深处的寺耳。走过寺耳,他惜墨如金,写下一篇仅286字的《寺耳游记》。不知道这是不是后来出手总是卷帙浩繁的贾平凹最短的一篇散文,但它绝对是最短的、最早的、也是唯一描写秦岭深处偏远的寺耳的文字。
贾平凹的《寺耳游记》全文如下:“甲子岁深秋,吾搭车往洛南寺耳,便见山回路转,湾湾有奇崖,崖头必长怪树,皆绿叶白身,横空繁衍,似龙腾跃。奇崖怪树之下,则居有人家,屋山墙高耸,檐面陡峭,有秀目皓齿妙龄女子出入。逆清流上数十里,两岸青峰相挤,电杆平撑,似要随时作缝合状。再深入,梢林莽莽,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樵夫伐木,叮叮声如天降,遥闻寒暄,不知何语,但一团嗡嗡,此谷静之缘故也。到寺耳镇,几簇屋舍,一条石板小街,店家门皆反向而开,入室安桌置椅,后门则为前庭,沿高阶而下。偌大院子,一畦鲜菜,篱笆上生满木耳,吾落座喝酒,杯未接唇则醉也。饭毕,付钱一元四角,主人惊讶,言只能收二角。吾曰:清静值一角,山明值一角,水秀值一角,空气新鲜值八角,余下的一角,买得吾之高兴也。”
贾平凹以286个汉字让寺耳的奇崖怪树、山居人家、青峰野菊、伐木之声等等在眼前鱼贯而过,折叠成一幅幅清凌凌、静幽幽的山水画;当然,在贾平凹老师那里,再惜字如金,美女如何少得了?于是“秀目皓齿妙龄女子出入”……
让贾平凹乘兴而归的,是寺耳的“清净”“山明”“水秀”“空气新鲜”。寺耳,过去如兹,现在依然。只是如今狭小静谧的寺耳镇多了许多新屋高楼,有了广场,旁边,大道远驰。
寺耳镇在巡检镇东约20公里,距洛南县城55公里,北边与潼关县相连,东北与河南灵宝市相连,南边是石坡镇。
寺耳之名何以得之?无从考证。但是寺耳东部的陈耳山上曾经有个名动秦晋豫的著名寺院——禅林寺。寺耳犹如禅林寺之耳,其名是否因而得之?而于寺耳卫生院退休的画家上官先生则告诉我,在现在镇政府后曾有一座寺院,建于唐代,后因寺院恶僧为害乡里,众人放火烧之,故,因了这座寺院而称寺耳。
即便2011年撤销陈耳镇,6个行政村并入寺耳镇,但这里或许依然是洛南最小的镇子之一。
在石坡镇东南沿河桥头是一座高高的山崖,山崖下的洛潼公路成丁字形,往西到巡检直至潼关,往东再往北沿桑坪河(上游为寺耳河)曲折而去到寺耳镇。这里和所有洛水之北的山水地貌一样,沿途山谷流转,怪崖兀立,山峦叠翠,山路回环,水湾婉转,点点村舍静静地飘落于山崖之下,屋前屋后的高树之上鸟巢浮动;流水绕过绿树人家,悠然而去。春夏之日这里浓绿如潮,翻卷奔涌,秋日里山峦五彩斑斓,红叶闪烁;冬日里则银雪覆地,山峦白素。
寺耳镇所在的地方叫出川街。“出川”是个方言词汇,在洛南是指蚯蚓。蚯蚓一般的街,有多大?
或许在群山如聚、山崖高耸、田畴逼仄的秦岭深处,无法给一个镇子提供宽阔平坦的地方,使其建起宽宽的街道,修起高高的楼宇,寺耳镇只能委屈地蜷缩在这条寺耳河流经的长长的沟谷里,小得像个村庄。从卫星地图上测距,寺耳镇长超不过1公里,宽超不过500米。小镇无论如何找不到一家酒店,找不到一家旅馆,但是和所有秦岭里这样的小镇一样,小巧玲珑之中,透着宁静,透着悠闲,也透着一个集镇的内涵外延:小巧的街面上,店铺相连,货物齐全,每遇集日,这里人头簇拥,喧闹异常。
寺耳西边有五仙。小乡制的时候这里曾设五仙乡。传说古有5个神仙在此传道布经,赐福百姓,至今这里还有个“五仙窑”,传为五仙住过的地方。
寺耳多出美女,也多出金子。
秦岭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金为甚。石门、巡检、寺耳、陈耳一带即在这个金矿带上。
《山海经》始载秦岭有金。明万历《陕西通志》(卷三五附录)云,唐代知“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新唐书·地理志》:“雒南(即洛南)有金。”《太平寰宇记》:“雒南县大峪龙龛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其山北接秦岭,多出麸金。”洛南也出银,《元丰九域志》:“上雒县龙涡镇北二银场,雒南县麻地棱冶一银场。”
大规模开采在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乾隆《雒南县志》:“嘉靖八年(1529)黄龙山矿盗发。嘉靖二十九年(1550)王家庵矿盗猖獗,潼关指挥使盛得往剿捕,为所戕。”乾隆《商州总志·坑冶论》:“雒南松朵山(华阳川附近)、王家庵去县北百五十里,嵩卢窃矿之徒密迩其界,一呼而众一二百人,正德(1506—1521)以来三次攻破州县。”隆庆《华州初志》载:“南山川麓,立数百炉场,炼铜砂、银砂、锡砂,啸聚千余人。”这些采矿者为“矿盗”“矿寇”的记载,道出了这一带所藏金银之丰、采掘规模之大。
洛南是陕西黄金大县,产量居陕西前列。黄金产业支撑着洛南财政的半壁江山。
据《洛南县“十二五”金属矿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月印发),当时洛南全县共有鑫元公司、寺耳金矿、铜马公司、景兴金矿、宏达公司、天合公司、秦金公司、大金坑8家采、选、探企业,选矿规模达到2400吨/日。2010年生产黄金812.5公斤,产值6.6亿元,完成税金4500万元。
2011年11月14日《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中国黄金集团对旗下上市公司中金黄金的资产注入继续进行。中金黄金11月12日公告,全资子公司陕西久盛矿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以2.12亿元的价格收购陕西鑫元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69.09%的股权。”报道称,陕西鑫元在洛南县拥有陈耳金矿、大王西金矿、王峪金矿等三处金矿的探矿权。
这些金矿多在今寺耳镇境内。
坐拥金山银仓且林木茂盛药材遍地,虽地域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但寺耳人却多富庶。屋舍简朴、衣着平淡、操着浓厚的洛南北部方言又言谈审慎、不显山露水的,保不定是家藏万贯的寺耳人。
寺耳人有着自己的方言土语。
如果要把洛河两岸的洛南土语予以细分的话,基本上有4个方言区:西路话,包括永丰、保安至洛源一带;中路,包括县城、景村至古城一带;东路,包括灵口、三要、高耀一带;北路,即洛水之北的石门、石坡、巡检和寺耳、陈耳一带。
寺耳话是北路土语的代表。在洛南有一句最能够代表北路土语特色的话:“上树耍水逮老鼠。”寺耳及北路的读音喜欢把声母“sh”与以韵母“u”打头的字的声母读作“f,”于是上面那句话就读成了“上树(fu)耍(fa)水(fei)逮老鼠(fu)”;而“顺利”也就读作了“顺(fei)利”,“睡觉”读作“睡(fei)觉”,而“说话”则读作“说(fo)话”。他们还喜欢把声母“zh”与以韵母“u”打头的字的声母读作介乎于“b”或“p”之间的音,即气流冲破上齿与下唇阻塞而形成的音,如“住”“猪”“专”“爪”等,拼音无法标注。而声母“ch”与以韵母“u”打头的字,则被读成介乎于“f”与“p”之间的读音,如“吹”“捶”等等。当然,还有把“爷”读作“牙”,把“牛”读作拼音无法标注的读音“eou”的,不一而足。
只有到了洛水之北,到了寺耳,你才会听到那些村落里地地道道的质朴淳厚又韵味十足的北路语。
循着这种土语,读到的是洛河深处的一种风情,一缕乡情。
可惜,当年贾平凹走得匆忙,未能静听这秦岭深处的乡音……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唐保虎)1月5日下午,2017年11-12月份“陕西好人榜”入选名单发布仪式在潼关县举行。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省文明办综合处处长胡纪美等参加发布会。据了解,本次发布会由陕西省...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