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年亲历:因为看见,所以感动

陕西日报 2017-11-08 06:40 大字

专题新闻部副主任朱剑

从1997年参加工作到现在,20年记者生涯,是我的宝贵财富。

20年前,我的办公桌上常常堆满了农民读者来信,信中附着卖粮卖棉后有关部门给打的白条,或是村提留款、乡统筹款等“三提五统”的收据。这些票据,显示着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的孱弱和农民负担的沉重。农民读者期望记者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而当时的我们却常常无能为力。

这一切,很快在我们眼前发生了变化。2003年国家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了农村屠宰税、特产税、牧业税等名目,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得到根本遏制,村提留、乡统筹也随之“寿终正寝”。2006年,农业税在我国被全面取消,向中国农民收取了2600年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广大农村一片欢腾,作为记者的我们,也由衷地感到喜悦。

1998年的夏收季节,我和其他三位记者连续一个月,从潼关县向西一直走到武功县,沿路采访麦收情况,充分体验了当时陕西交通的欠发达状况。彼时的陕西,只有西宝和西临两条高速公路以及三原至铜川高等级公路,高速路并未通到潼关。县一级道路通车里程少,等级低,设施差,晴通雨阻,群众出行不便。通村公路和乡村生产路更是逼仄,以至于在许多镇村,大型收割机开不到地里,农民们只能“望机兴叹”。“要得富,先修路”,成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

此后多年间,我奔跑在三秦大地的城市乡村,一点点目睹了这块土地上交通血脉的贲张。作为当下的记者是幸运的,我们自由地驰骋,把触角延伸到最基层,发现最温暖的场景,采撷最精彩的画面。

20年前的陕南农村,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贫困人口比例大,贫困程度深。尤其在偏远山区,不少群众甚至过着原始的以打猎为生、自给自足的生活。我在汉阴县漩涡镇凤堰采访时,有的山里群众竟然不认识百元的钞票。

2016年我重访漩涡镇,这里已经成了知名的生态旅游胜地。随着汉江大桥和石紫岚三级公路的建设,山里群众走出了大山,依托中药、土特产种植和经营农家乐脱贫致富;每年大批的游客蜂拥至此,领略凤堰万亩古梯田美景。

事实上,在交通发展的助推和全域旅游的引领下,昔日远在深山无人识的美景,已经将陕西许多偏远县域带上发展的快车道。黄龙、留坝、平利、宁强……许多县原来县域经济缺少抓手,在近几年的采访中,却让我感到“惊艳”。

一个个移民安置点,一座座美丽新农村,一处处生态良好的所在,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我真实地看见了这些,记录下这些,同时将感动驻留在心底。

作为记者,这些是我的幸运。而更为幸运的是,我将带着职业的豪迈,参与见证新征程上更加激动人心的变化。

新闻推荐

潼关建立产业脱贫 技术服务指挥体系

本报讯(记者石俊荣通讯员王荣)潼关县建立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实现技术服务向技术培训转变、课堂培训向实训转变、专家指导向综合服务转变,确保产业脱贫户技术服务全覆盖。据悉,该县...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