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太要镇: “党建+扶贫”合力“斩穷根”
本报记者姚二曼通讯员杨迪魏荣
在潼关县太要镇秦王寨社区寺底村,49岁的贫困户李建正家的后院,变成了一个小的家庭养殖场,12只又白又胖的獭兔在笼子里吃个不停,空地上还放养着鸡,这让一直靠着救济生活的李建正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这些兔喂养了三个多月,快到繁殖期了,到时数量一下翻番”李建正开心地说,以后的销路不成问题,有四川客商过来上门收。李建正是一名小儿麻痹患者,他79岁的母亲瘫痪在床十多年,母子相依为命,面对这样的特困家庭,太要镇一方面将其纳入企业(合作社)托管范围,每年能拿到固定分红。同时,根据自身情况,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养殖,打出脱贫组合拳,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太要镇积极探索“党建+扶贫”的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首创“四看四问一询一议扶贫措施制定台账”,即通过看饮水情况、看生活情况、看住房情况、看健康状况、问生产情况、问培训需求、问教育情况、问家庭务工情况、征询扶贫对象意见、扶贫联席会议评议十步工作法,为每户贫困对象因户、因人量身制定精准、易行、实效的扶贫措施,达到“一村一业、一户多策”。镇村党员干部人手一本“党建+脱贫攻坚记实本”,通过开展“手拉手、贴心帮”走访服务贫困户,让每一名党员干部沉下身子实现一对一帮扶,努力实现***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并确定了“依托龙头产业,实现***”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产业,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结对帮扶助脱贫
真情融入群众中
李建正很珍惜这一批兔子,喂养得格外仔细。这不仅能为他的生活带来一份收益,更是因为这是镇党委书记张晓伟送来的。“他自己掏钱帮我买的,还送了饲料,”一提起这个事儿,李建正很是感动,“书记经常来家里,每次来都问兔子养得咋样了,家里还有啥困难,把咱贫困户当事的很。”
这样的感动不只是李建正。在欧家城村,贫困户吕勤中听到有人进了院子,和媳妇赶忙出了房门,“我以为又是谢镇长来了,他人好得很,知道我想养猪没钱,一下子给了3000元让我买猪崽,后来才知道这是他自己的钱,这是把咱当亲戚看”吕勤中边说边将记者带到后院的猪圈,“这还是村上给盖得,养猪的事都给我弄好了,咱就好好养,等卖了钱一定好好感谢大家。”
……
在太要镇,这样的扶贫画面不胜枚举,作为贫困户的帮扶人,太要镇“量身定制”扶贫方案;作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奔走田间地头,将扶贫户的冷暖挂在心间。
全镇推行“一名党员一面旗,结对帮扶助脱贫”的“党员干部+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模式,镇机关全体党员按照镇干部包村网络化管理要求,对自己所包村的贫困户进行走访,详细了解致贫原因,帮扶要求,从中筛选通过产业帮扶“能扶起”的贫困对象,结成产业帮扶对子。镇党委书记、镇长主动要求结对帮扶镇上最贫困的六户贫困户,领导班子成员在所包村至少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其他机关党员、干部在所包片区内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共签订帮扶协议54份,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个人出资,帮扶结对贫困户实施脱贫项目,督促落实扶贫措施,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在太要镇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统计表上,记者看到有帮扶养鸡的、养猪的、养羊的,提供化肥种植花椒、核桃的……各种各样的种养殖产业已经在贫困户中发展起来,不仅扶起了产业,更用真情换来了群众的信任,坚定了脱贫信念与信心,让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见实效。
在每个周二下乡代办日,党员干部走进贫困户家中,帮贫困户扫院子、洗衣服、干农活,让他们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鼓励引导他们提振对生活信心。在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党员干部为他们送去节日慰问品,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这一件又一件“接地气”的实事、好事,架起了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称赞。
年轻党员干部罗刚建了一个脱贫微信群,群里有他包村的群众、贫困户、村上的企业和合作社,里面有发布用人信息,农产品买卖信息,还有政府的脱贫政策等。前段时间有一家合作社需要收购核桃,通过发微信,几户群众卖了核桃;还有群众做手工鞋垫,寻找买家,最后帮着联系了一家西安的客商。“群众有啥问题,都可以发微信,我们会及时回复,需要帮着联系的,我们会上门了解,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罗刚说,只要尽心尽力服务群众,一定能做得更好。
在太要镇,有很多这样的党员干部,他们心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好事,办好办实,让每一位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坚信干群同心定能早日脱贫。
堡垒强基增动力产业引领斩“穷根”
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层保障,能否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党的基层组织是关键。太要镇确定了“依托龙头产业,实现***”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扶植培育龙头产业,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干群同心合力斩断“穷根”。
9月12日,欧家城村举行企业托管分红,全村119户贫困户发放95200元托管分红款,每户发放800元。这不是太要镇的首次分红,上半年太要社区党总支与陕西熙和汽车旅游有限公司采取政银合作模式,托管贫困户72户,分红108000元;老虎城村党委牵头成立宪宇养殖合作社,养殖种鸭11000套,先后为96户贫困户分红49030元。随着全镇4个村(社区)产业的发展壮大,效益正逐渐凸显。
在太要镇“小”鸭子已经变成了大产业,为群众产下了“金蛋蛋”。2013年,县上招商引进的安达养殖公司落户太要镇老虎城村和欧家城村。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提供技术、鸭苗、饲料,村党组织牵头建立种鸭养殖扶贫基地(合作社)进行饲养,公司保底回收,取得收益向托管贫困户进行分红。同时养殖基地(合作社)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用工岗位,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
“鸭场就建在自家门口,三年来,平均每两天就要来鸭场干活”太要镇欧家城村61岁的贫困户徐海凤说,有了这份工作,每月可以领1500元的工资,生活不愁了,还能照顾常年生病的老伴。
同村的马东卫两口子吃住在鸭场,当了三年养殖员,两人每月有着近4000元的收入,用马东卫的话说,这真正是在家门口捡了个“金蛋蛋”。马东卫说:“这不管天阴下雨,先有个活干,不急人,只要有个工作干,人心里先是踏实的。”
目前,安大产业扶贫占到了全镇产业扶贫比重的80%,相继为1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托管和入股红利,最多的每户领到了3000元,让贫困群众尝到了产业扶贫的实惠。同时,依托安达养殖这个龙头产业,太要镇还积极发展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让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在太要镇党委农业扶贫产业园,650亩大豆即将迎来了丰收。镇长谢金向记者介绍说,这个产业园由镇党委牵头,租赁闲置土地,根据辖区各村(社区)贫困户比例进行切块分配管理,产业园采取“镇党委牵头、产业园运营、贫困户无险收益”的经营模式,分散风险,确保贫困户增收。产业园采取分红收入保底,劳务收入相结合的利润分配方式,一方面每年农作物种植收入扣除种植成本后,以分红收入的方式,对全镇454户贫困户进行平均分配。另一方面,积极吸纳部分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户参与劳动,给予每天80元的劳务报酬。
“今年大豆长势不错,每亩的产量大概在300多斤,每户计划可分红300元~500元”谢金说,我们一方面通过增加各种保底分红,让贫困户无风险收益,另一方面实现产业的全覆盖,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彻底拔掉“穷根”,改变困难群众生活状况。目前,太要镇的“一园四板块”的扶贫框架已经建立起来。
除了镇党委农业产业扶贫园,欧家城村成立两个实体经济,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参股经营,发展100亩黄花菜产业,农业设施大棚15个等;老虎城村打造养殖、休闲、观光一体的观光园,带动农户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太要社区发展西北最大苍术基地;秦王寨社区依托秦王寨马趵泉旅游景区,采取部门出资入股模式,为33户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大胆探索,推行“三变改革”,为全体村民长久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这些产业,即拓宽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路,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提高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一业多赢局面。
“对于全镇今年脱贫282户996人,剩余61户118人计划2018年全面脱贫的目标任务,太要镇有把握一定完成。”镇党委书记张晓伟笑着对记者说。
脱贫攻坚之路,任重而道远。产业发展之路,多元而又充满挑战。太要镇底子好、机遇多,只要沉得下、看得远,久久为功,相信不久后,太要镇将会再展新颜,以村新、业兴、民富的姿态款款向我们走来……
新闻推荐
陕西省首届 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 赛程历时5个月 参赛人数过万
开幕式现场记者王健摄昨晚,陕西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渭南体育中心体育馆开幕,这是陕西省举办的规格最高、示范性最强、参与人数最多、设置项目最全、比赛时间最长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共历...
潼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潼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