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华山,镌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黄河,承袭着一个国家的气魄。隆起与沉降,造就了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与灵魂寄托。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演了“女娲抟土造人、鲤鱼跳龙门、巨灵

陕西日报 2017-08-25 07:06 大字

本报记者 柏桦 高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史之乡 韩城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写给友人的《报任安书》,激越雄壮,气势宏伟,其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更是闻名中外、万古流芳,被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位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就生于素有“文史之乡”美称的陕西韩城。

在韩城城南10公里芝川镇东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至今保留完整。砖砌的墓前竖立着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书的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在韩城徐村,司马迁的后裔不姓司马,而姓冯、同,两姓族人一直有着“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规矩,但每逢清明,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先,共称司马迁为司马爷。这一特有的司马迁民间祭祀活动,自西汉形成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若得禹门三级浪,恰如平地一声雷。”韩城以北30公里,有一处名为龙门的地方。这里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唯神龙可越,故称龙门。龙门是大禹治水的终点,相传为夏禹所凿,故又称禹门口。

千古仰龙门,万代颂禹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自古广为流传,山陕人民为纪念禹凿龙门的神功伟绩,早在唐宋时代在龙门黄河出口(禹门口)两岸就建有禹庙。韩城大禹庙位于北周原村的东端,全名“大夏禹王庙”,又名周原大禹庙,是国内大禹庙之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有“禹庙之最”的美誉。

说到大禹治水,就不得不提“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相传东海里的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它们鱼类中能够跃上龙门者去管护龙门,于是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到龙门跃跃欲试。最终,一条金背鲤鱼自告奋勇做垫背,帮助众鲤鱼跃上龙门,自己最后也借助一股激流溅起的巨浪,一跃而过,变成一条黄金龙,从此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因此,也有人将龙门细分,即鲤鱼未跃的一侧是禹门,跃过后的一侧便是龙门。书香韩城自古读书人多,凡“童生”进仕,都说“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韩城素有“小北京”之称,市内至今仍有上万所保存完整的明清四合院民居,又有大量唐、宋、元、明、清古建筑。在城东北的西庄镇,有一座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党家村。党家村里有大量明清两代建筑,建筑精良,内涵丰富,古香古色,别具一格。在这座村落里,除了建筑,还有一份文化瑰宝,便是家训。党家村的家训形成于明清时代,雕刻在墙壁或门额上,从修身、处世、兴教、耕读、诚信、清廉、治家、报国等方面为自己和后代子孙立下严格的家规,警诫自己,教育后人,既传承了良好的家风,也凝聚了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中国诗歌之源 合阳 合阳县是我国诗歌萌芽的地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5篇中,有30余篇都是出自或描写合阳,其中不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等名篇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出自于合阳,合阳因此被誉为中国爱情诗之源。据宋代大学者欧阳修、朱熹等人考证,《关雎》歌咏的正是周文王与妃子太姒情定洽川的美好爱情故事。

合阳还是商代元圣、中国厨祖伊尹故里,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的故乡。历代书法家所推崇的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合阳令·曹全碑》在合阳出土,其价值可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媲美,是我国书法界公认的金石瑰宝。这里还有全国唯一以帝王谥号命名的武帝山森林公园,天赐福地、秀独终南、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福山景区,国家传统村落灵泉居民古建筑、青石殿、百良塔、尊经阁等景观。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被誉为华夏绝景的“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的瀵泉。

随着黄河河道的游移,合阳现有夏阳瀵、处女泉、西鲤瀵、渤池瀵、王村瀵、子瀵、熨斗瀵七个天然瀵泉。其中最迷人的要数神奇的处女泉。

处女泉原名东鲤瀵,又名伏鱼泉,位于洽川景区的芦苇荡之中,其得名源于当地一个古老的民俗。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出嫁前由姐妹陪伴到该泉洗浴净身。在幽静的黄河滩涂之中,飘浮着白云的蓝天下,茂密的芦苇围成一道天然屏障,用清纯的泉水洗去姑娘满身的尘土和疲劳,光彩照人地去迎接人生的幸福时刻。

处女泉的水温常年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每到冬季,雾气腾空,绵延十里不绝,置身其中,如饮甘醴,飘飘欲仙。著名作家贾平凹游处女泉后,曾即兴作诗一首“万亩芦苇风掀起,处女泉里水凝脂。华清只供帝王去,哪及群民乐游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三秦通衢 大荔 大荔,这片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20万年前就有“大荔人”在此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岱祠岑楼、丰图义仓、魏长城遗址等古迹至今依然岿然耸立;这片土地有着灿烂的文化,被誉为中国梆子腔鼻祖的同州梆子,至今响彻在古同州的上空;史称“同州三绝”的同朝皮影、大荔面花和朝邑剪纸也依然活跃在大荔人的生活中。

大荔地处黄河之滨、华山脚下,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自古便是皇家的牧马之乡、关中河西地区的米粮之川。这片山川灵秀的天府之地,东部黄河滩区渔湖映天,烟树如屏;西部洛水两岸田畴织锦,果秀棉丰;南部沙苑如画果林成荫,四季飘香;北部镰山台原绵延百里,逶迤如山。妙曼多姿的四时景致引得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用诗文留下绵绵眷恋。白居易的“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陆游的“细肋卧沙非望及,且炊黍饭食河鱼。”等佳句莫不是对大荔这个万载粮仓的慨叹。诗仙李白更是在此留下了广为人知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荔是一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水土。事关大荔的二十四孝之寿昌寻母的故事,千百年来成为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美德典范;精英辈出的大荔曾孕育了4位皇帝、15位宰相、42位将军,留下了许多美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望洋兴叹”“夸父逐日”“结草衔环”等众多传奇故事、成语民谚都与这方水土结缘甚深。

众多蔚为壮观的历史遗迹在此岿然矗立,为大荔增添一抹瑰丽的色彩。修建于1882年,因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而驰名全国的丰图义仓,几百年来不仅担负着储备粮食、丰藏灾赈的作用,其精美恢宏的建筑风格更彰显着黄河流域人民的勤劳智慧。汉武帝以井渠法穿铁镰山修筑而成的龙首渠、唐朝同州刺史姜师度组织修整挖掘的灵陂(盐池洼),至今泽被后世。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

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

太阳托出个金盘盘月亮勾起个银弯弯

天河里舀起一瓢水洒得那星星挂满了天

——渭水襟怀 华阴 高亢激昂的华阴老腔在黄河西岸传唱了千年,这些厚重淳朴的曲调,将共同的民族记忆镌刻在那一道道的黄土年轮里,如同故事般,娓娓道来。

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的华阴,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它东起潼关,西邻华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不仅有着便捷通达的地理优势,还坐落着中华民族的圣山——华山。这里多种文化艺术交相辉映,历代人才辈出,被汉相张良誉为“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之地。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登临华山,观其雄、险、奇、峻、秀,李白、王维、杜甫、刘禹锡、柳宗元等大家各抒胸襟,留下了《登华山》《华岳》《望岳》《华山歌》《水帘诗》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与之相关的《劈山救母》《吹箫引凤》《天下第一洞房》等传说故事更是流传久远,反映着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构建了一座神话的宝库。华山亦是道教名山,拥有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等20余座道教宫观,曾涌现出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道教高人。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走出了4位帝王、5位后妃,还有战国时被称为“五国相王”的著名纵横家公孙衍,清廉为政、名彪青史的“关西夫子”杨震,才思敏捷的三国名士杨修,才华横溢、革新诗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五代时期大书法家杨凝式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走向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华阴老腔、华阴眉户、华阴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形式也在此悠远流传,其中华阴老腔和华阴眉户被列为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华阴老腔这个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更以其悲壮苍凉的艺术魅力、乡土原声的古朴格调、撼人心旌的独特题材、声影和谐的视听效果,赢得了观众的共鸣和专家的认可,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三秦锁钥 潼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曲作家张养浩的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抚今追昔,尽显潼关之险峻与重要。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的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至此自北东折,滚滚东流,形成天下第一湾的奇伟景象。女娲抟土造人,夸父逐日弃杖桃林的美丽传说在此流传久远。清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乘船入潼关,仰望巍然的古城墙,惊叹不已,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清乾隆皇帝游历至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地势险要,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喻这里。大诗人杜甫在此游历后,也留下了“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自东汉设关以来,潼关历经岁月洗礼,直至明清时期,气势宏大的潼关城才完全成形。关内关外,山上山下,修建了不少名胜景致,这些景点逐渐流传,在当地负有盛名,成了民间盛赞的潼关八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谯楼晚照、道观神钟、中条雪案、秦岭云屏、风陵晓渡、黄河春涨。而潼关特有的民风民俗也烙下了这个时期的印记。在这座千年雄关之下,被史书记载的大小战事就有百余次,境内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历史遗存至今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新闻推荐

黄渭水上气垫船旅游观光项目落户潼关

阳光讯(陶毅博张佳兵记者赵雷刚)8月16日,潼关古城景区管委会与陕西华山风景名胜区客运管理有限公司在潼关举行黄渭水上气垫船旅游观光项目签约仪式,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落户华夏金城、山水潼关。据了解,...

潼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潼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