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尧山八仙板

渭南日报 2022-04-08 11:41 大字

郭钊

尧山庙会历史悠久,在当地影响较大。尧山八仙板舞蹈起源于尧山庙会和尧山社火,是尧山社火的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群众性的祭祀舞蹈。

据清光绪《蒲城县志》和庙中现存碑石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863—873),山上即有庙宇。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敕封“尧山圣母”为“灵应夫人”。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六月,在庙宇西北方开山取石时,于石隙中发现古人化石一具,误认是神仙的“躯蜕”,特作柏棺置于崖洞,题名“仙蜕崖”,并刻碑记载此事(碑文在清乾隆《蒲城县志》中有记载)。明熹宗天启年间(1623),县令王佐申请将其载入礼典,并在尧山周边成立了11个神社,每个神社每年依次轮流主持尧山庙(此民俗流传至今)。

每年清明节尧山过庙会时,方圆数十里以及邻近的富平、澄城、大荔、白水、合阳等县百姓皆登山朝奉,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届时,庙前鼓乐喧天,香烟缭绕,鞭炮齐鸣,山上山下组织各种民间社火表演,其中常见的形式有尧山大鼓、八仙鼓、高跷、芯子以及当地特有的八仙板等。

蒲城八仙板这种社火乐器,衍生于尧山祭祀文化的土壤之中。八仙板操演舞步古朴,变化独特,完全依靠左旋右旋的太极步法为舞,大开大合虚实兼顾。其步行进交叉,以龙步为徒,以虎步为峙,套路中似龙戏波浪,如虎踞乾坤。木制八仙板的形式,长约二尺一二寸,宽为二寸有余,两板相系,中间各夹薄薄的桑木板,两板面分别描画龙凤,呈Y字形,分开操演,时开时合。击木拍打成音,配上小锣、镲。它的舞蹈形式是:化妆八个仙家各执仙板,一个丑角挎一小圆鼓指挥,鼓、镲、锣,同步敲击。

尧山八仙板流行于蒲城县尧山周边的上王、罕井、翔村、大孔、东党、蔡邓、马湖、孙镇等村镇,是一种民间祭祀性舞蹈。过去每逢清明尧山过庙会耍社火时,尧山周围11个神社轮流承担组织表演。八仙板是每年必须表演的传统节目。因表演时,由8个男(女)青年手执八仙板道具边击边舞动,故又称其为“打八仙”。

尧山八仙板这一乐器的形成和伏羲文化联系起来深奥莫测。当今尧山八仙板器具细看,合起来一体,分开解体。上端各有人头形状,分开的两扇一边龙一边凤,阴阳和德,阴和阳、刚和柔相摩,才能化生万物。这与尧山圣母的求子风俗不谋而合。

尧山八仙板两扇,一边为规,一边为矩,由此可见,尧山文化最早就有了尺规法度的理念。同时,尧山八仙板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群体性祭祀舞蹈,八仙代表各个阶层,这种舞蹈旨在弘扬一种相互协作精神。

八仙板表演在当地民间锣鼓演奏的“一条鞭”节奏中进行。“一条鞭”节奏明快而简单,舞者身着对襟黄色衣裤,外套蓝布坎肩(即背心),扎红绸腰带,头扎黑布包巾,上套5厘米宽的黄头箍,额前插着用黄表纸折叠成扇状的纸花。每人双手各执一副由桑木制成的四片长约60厘米、宽约4.5厘米的拍板,俗称八仙板。上端用牛筋将四片木板穿扎在一起,双手执木板下端,按着锣鼓节奏一张一合地拍击,发出清脆的乒乓声响。基本动作以“一炷香”为主,其中有“单步击板”“骑马式转身打”“犀牛望月”等。舞时可原地拍板,也可四人交叉换位,或是两人相互钻胯(即一人翘起右腿,另一人从其下钻过)。基本套路和队形变化有“佛前一炉香”“太子游四门”“炮打襄阳”“三齐王乱点兵”“单梅花”“双梅花”“金香炉”“金蝉脱壳”“长虫蜕皮”“二郎担山”“八对面”“白马分鬃”“两人抬轿”“八仙上寿”“敬德一条鞭”“蝎子摆尾”等。动作舒展,队列严谨,具有古朴庄重的韵味。

每逢清明节尧山庙会时,八仙板除了作为社火舞队节目在广场表演外,还是一种在大殿神像前单独娱神表演的形式。舞者自始至终表情肃穆,态度虔诚。严谨的队形变化与鲜明的节奏相衬,使八仙板具有一种独特的地方色彩和表演风格。

八仙板作为尧山庙会和尧山社火表演的重要节目,形成了尧山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组成部分,由于它节奏明快、简单,群众参与性强,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当地春节闹社火时,常和其他民俗形式组合,由民间舞队游乡走村表演,形成了渭北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

蒲城县罕井镇东党兴光村93岁的王忠玉老人,是尧山八仙板舞蹈的传承人,老人终生致力于民间文化的搜集与整理,不断挖掘八仙板的文化内涵。老人动情地说:“我今年已经90多岁了,为了八仙板把心思费咋了,现在老了,耍不动了。就盼着下一代不要忘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把咱们尧山传统文化继承下去,把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蒲城县医院成功救治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本报讯(通讯员张磊刘丽)3月22日,蒲城县医院多学科联动,成功救治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2日21时28分,家住荆姚镇程家村8...

蒲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