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老成为幸福的代名词 渭南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走笔

渭南日报 2021-11-25 00:31 大字

通讯员 李锋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蕴含着老年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也衡量着一个城市文明和发展的高度。

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渭南市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线上线下相融合、医养康养相结合、人才科技相整合、事业产业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养老服务发展的“四梁八柱”,具有渭南特色的养老服务工作初见成效。

打造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来看一组数字:渭南市有60岁及以上人口107.38万人,老龄化率22.9%,人口老龄化率居全省第二位……养老服务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

面对难题,从宏观上完善政策体系,绘制养老服务“施工图”是第一位。市委、市政府将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作为硬性指标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3项养老事业相关政策文件,涉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建立老年人照护服务、推进医养结合等多个领域,在落实部门工作责任、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等方面确立政策导向,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民政、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金融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了17项具体措施,形成具有渭南特色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同时,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采取部门共建、楼盘配建、镇(街)村(社区)新建、闲置资源改建、社会援建等方式,构建起以城区为示范、镇(街)为补充、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网络。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心布局建设以养老为主体功能的县级民政福利园区。蒲城县社会福利园区、白水县老年养护楼、澄城县怡人养老院被列为全省“样板工程”。

拓宽养老新路径

面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如何养老问题,渭南市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动态管理信息台账,签订关爱服务协议,落实农村留守老人居家探访制度,对全市城乡特困老人和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开展常态化摸排。对低保家庭中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30%增发保障金。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建成镇级区域性敬老院11家,床位1130张,标配基础医疗服务,每个区域敬老院满足周边2~3个镇(街道)特困人员供养服务需求,共入住特困供养人员、脱贫监测户家庭失能老人2047名,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入住养老机构。

如何拓宽养老服务新路径?渭南市积极推广临渭区“银龄金街”养老服务产业示范平台,探索推行“家庭嵌入式养老床位”“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互助养老新模式,为新时代养老服务拓宽更多新思路。全市571个村卫生室与村互助幸福院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失能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

构建养老服务新模式

为了使养老服务更加贴近百姓,渭南市积极探索多样化服务,初步形成“机构+居家”“基本+特色”“低偿+无偿”等统分结合、高低搭配的服务模式。

公办机构兜底养。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不动摇、优质服务不打折,按照“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提质升级一批、转型发展一批”的原则,实施敬老院提升改造三年行动,形成“县级民政福利园区辐射带动,镇级区域性敬老院功能布点,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院、站)前沿堡垒”的以点带面、上下串线、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络。

民办机构多样养。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身养老事业,以市场撬动养老,以“市场化+”思维提升全市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全市68家民办养老机构发挥“主力军”作用,入住老年人占全市机构入住老年人数的75%。两家养老机构被授予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称号,14家被列入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

医养结合健康养。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将“医”“养”融为一体,实现一体化运管和资源共享,全市共建成10个标准化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发挥出“1+1﹥2”的效果。临渭区杜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健康与养老有机融合,形成零距离就医、微负担养老、专业化康复、全程化护理、个性化宣教、多元化活动、人性化关怀(医、养、康、护、教、娱、安)七位一体的“杜桥医养模式”。两年来,共收住老人700余人次,其中,失能老人占比86%,通过中医药调理、康复治疗,86.7%的失能老人得到恢复。

村级组织助力养。将创建慈善示范社区(村)、慈善幸福家园等项目同村级助老公益结合起来,依托村互助幸福院构建“党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就医联系人”的巡访、关爱、服务守望体系。

邻里互助搭伙养。依托老年协会、留守妇女服务队等,组织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与病弱困难老人帮扶结对,建立相对固定的结对帮扶关系,实现让低龄老人有所为、高龄老人有所依、困难老人有所帮。目前,全市共结成3700余对互助养老家庭。

社会组织协力养。通过党建引领、公益活动、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全市467个社会组织助力参与社区为老助老服务工作,增加为老助老服务供给。累计投入509万元,实施“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等养老服务项目,12家社会组织参与实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建立有安全风险和生活困难留守老人主动发现和快速帮扶响应机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志愿队伍爱心养。坚持志愿服务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借助小区物业、业委会、楼栋长、网格员、退休党员、社区居民的力量,成立为老志愿服务队伍。聚焦基本生活照护服务和精神文化慰藉服务,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优质志愿队伍。

“互联网+”智慧养。积极推进智慧养老体系建设,建成市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智慧养老”服务调度指挥中心和12个县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信息“一目了然”、行业资源“一站获取”、服务监管“一网覆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未来,渭南市将继续坚持统筹谋划,精准施策,补齐短板,走出一条养老服务的新路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全力打造具有渭南特色的养老品牌。

新闻推荐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读者王欣华提问:桃树桑白蚧太多,怎样防治

答:杨凌老科协咨询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李省印说,桑白蚧是盾蚧科拟白轮盾介属的一种昆虫,又名桑盾蚧、桃介壳虫。雌...

蒲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