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包森故居、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蒲城县)

渭南日报 2021-09-11 00:41 大字

李军 任晓彤/文 牛纲/图

包森故居

包森故居,位于蒲城县桥陵镇义龙赵家村。包森(1911年~1942年),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初赴延安学习,后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一师工作。1939年任冀东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2月在遵化境内野瓠山一带指挥作战中壮烈牺牲,终年31岁。包森是我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被叶剑英誉为“中国的夏伯阳”,是全国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之一。包森故居是包森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居住的地方。

包森故居,初建于清光绪七年(1882年),坐北面南的关中典型民居院落。2019年在蒲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标准,维修门房、厢房,重建厅房,建筑面积约286平方米。同时依照包森的生平进行展陈,再现了抗日英雄包森的生活和战斗经历。

包森故居,2019年7月被蒲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蒲城县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包森故居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蒲城民居建筑形制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

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位于蒲城县金帜山南麓尧山镇西山村柴峪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时间授时中心。1966年,为满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需要,国防科委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在蒲城县筹建授时台,代号为“326工程”。1970年授时台基本建成,同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试播。电台呼号为“BPM”,发播频率为2.5MHz、5.0MHz、10.0MHz、15.0MHz。1998年12月,蒲城授时台停止使用。从1970年至1998年的28年间,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曾为国家国防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特别是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和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提供了高精度授时保障,为国家星箭发射和战略武器试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时间频率信号。

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扩建于70年代。授时台视野开阔,工作区内建筑鳞次栉比,绿树有序成荫。其中短波授时台第一期建设的洞内机房(石英钟钟房、发电机室、配电室、蓄水库、电子管室、维修室)和洞外机房,以及第二期建设的发射大厅、发播信号监控室(原子钟室)、天线交换开关大厅、办公区和生活区等至今保存完整。

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1月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国家授时中心蒲城授时台旧址,对研究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渭南日报社

合办

新闻推荐

精心组织 细化措施 广泛宣传 明确责任龙阳镇多点发力筑牢“三夏防火墙”

通讯员邱绍义报道本报讯为切实做好“三夏”安全生产工作,连日来,龙阳镇精心组织、细化措施、广泛宣传、明确责任,集...

蒲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