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与“关中八惠渠”

咸阳日报 2021-06-02 08:36 大字

史飞翔

李仪祉(1882—1938),原名李协,字宜之,后以仪祉行世。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创始人。

李仪祉在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对陕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作了一次详尽调查,结果发现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严重旱灾。

从1927年起,李仪祉亲赴京、津、沪、宁等地,奔走呼号,希望能筹到一笔修建经费,但是当时的一些官僚政客却讥讽他是“发狂”,并说引泾计划只能是“画饼充饥”,于事无补。李仪祉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三进北平,两下南京,继续四处奔波,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首先拨款予以支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积极协助筹款,美国檀香山华侨和华洋义赈会也都踊跃捐款资助,终使泾惠渠工程于1930年动工兴建。

当时正值大灾过后,瘟疫在关中地区蔓延,建筑材料奇缺,引泾工程困难重重,李仪祉倡导就地取材,拆庙宇,收碑石。但这一建议却遭到不少乡绅们的反对,他们一方面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阻拦拆庙修渠,另一方面向陕西省当局告状,使得工程无法正常开展。迫于无奈,李仪祉只好亲自用纸浆泥制作了一个引泾工程大模型(类似于今天的沙盘),让人抬到县政府大堂上,让乡绅和群众观看,并现场讲述修建泾惠渠的好处。经过5年努力,泾惠渠终于在1935年冬全部完工,渠道全长270公里,能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礼泉等5县60余万亩农田。

此后,李仪祉又奔波于省内各地,对各主要河流进行全面勘查、规划。先后亲自设计或指导建设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漆惠渠、灞惠渠等,这些渠道同泾惠渠合在一起并称“关中八惠渠”。“关中八惠渠”在设计、修建中继承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了近代西方的水利科学技术,从而奠定了陕西具有现代水平的灌溉工程基础。“关中八惠渠”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水利工程之冠,闻名海内外,大大地促进了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灌区受益群众亲切地称李仪祉为“活龙王”。

1938年,李仪祉因长期积劳,病危不治,弥留之际还挂念着渭惠渠大坝的抢修工作。3月8日,李仪祉逝世,终年57岁。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着行政院转饬陕西省政府举行公葬,考试院转饬铨叙部从优仪恤,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以彰邃学,而资矜式”。(B)⑤

新闻推荐

渭南市召开“三夏”工作 暨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第六次调度会

本报讯(张永辉)5月27日上午,渭南市“三夏”工作暨乡村振兴工作专班第六次调度会召开。会上,市气象局就全市“三夏”期间...

蒲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