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文运探考院

西安日报 2020-07-04 04:40 大字

虽经一百多年风雨磨砺,考院依然保存完好各地的童生走进这扇门,梦想也从这里起飞

○马元社文/图

又到一年高考时,莘莘学子将要步入人生新阶段,蒲城县的清代考院,就是古代学子们实现梦想的地方,闲暇之余,走进考院博物馆,揭开历史面纱,探究千年科举文化。

清代考院博物馆在蒲城县城东槐院巷内,面积为62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距今已经有129年的历史了,是一所保存较为完整的童生考试场所。虽经一百多年风雨磨砺,考院依然保存完好,现存主体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大门厅、二门、甬道、东西号舍、官厅(议事厅)、论秀堂、浴室院、东西厢房、内室、耳房等七十余间,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走进巷子,远远就能看到一栋高大的“八”字形砖墙,那就是考院的门头院墙,墙上刻有“凤凰展翅”“金鸡报晓”“猿猴攀枝”“老鼠拉葡萄”等富有浓厚民间色彩的砖雕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推开两扇沉重的朱漆考院大门,步入第一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匾额,上书“天开文运”,意思是天降大任、文运勃兴。进入龙门之后,就进入了考院的第二进院落,这里是考院建筑群最重要的部分,迎面是一道可启闭的木雕屏门,主要用于重要活动及上级来人巡视使用。由屏门两边进入便是一个狭长的小庭院,中间是砖铺甬道,两边是对称分布考试用的“号舍”各十二间。庭院尽头有一月宫门,上方南北两面各有一砖雕匾额,南面额书“腾蛟起凤”,为文考场,赞美文科考生的文章如蛟龙出海、凤凰起舞;北面额书“紫电青霜”,为武考场,赞美武科考生的英姿飒爽,南北两面书额均为隶书大字。在这个地方,来自各地的童生或坐轿、或步行、或骑马,带着干粮来到这里进行考试,梦想从这里起飞。

穿过这道圆形拱门,就进入第三进院落“武考区”论秀堂,这座雄伟的大殿就是考官向考生宣告法规、阅卷、开会、议事、武生应考的场所,主要考武生的军事理论知识。现存建筑为一座五间宽的高大建筑,东西宽约16米、南北长约14米,靠西面东还建有一座比武台,只说不练假把式,真刀真枪真本领。

考院第四进院落被称为“官厅”,位于考院的最北端,由东西10间房构成,这里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是监考官下榻休息的地方,故又名“休息室”。位于论秀堂之南边两侧,对称各有三间房子,过去檐下三米处各设有一焚纸楼,作弊考生的试卷均在此焚烧。两边还有厢房和内室,厢房是考院工作人员居住的场所,内室是接待上级来人的“招待所”。

还有一个浴室院,是考生试前沐浴的场所。考生在此沐浴后换上考服,意在防止夹带相关资料、书籍或将有关答案写在手臂、身上,带进考场作弊。可见古人防作弊的方法比现在还严酷,净身考试。

整个考院按照关中传统民居院落设计,布局严谨、功能齐全,完好保存了清代科举过程,让人惊叹于古代科举制度组织的严密、制度的完备。除建筑外,院内还利用“号舍”向游人展示出了部分珍贵的科举文史资料和相关实物。

“十年寒窗人未知,一朝闻名天下扬”。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选官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使得民间大批读书人完成由麻雀变凤凰的脱胎换骨,由此步入“青云之路”,施展才智、实现抱负,即所谓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新闻推荐

蒲城县启动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本报讯(记者徐蕊通讯员张原)6月30日,记者从蒲城县政府办获悉,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蒲城县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历史文...

蒲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