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本报记者 夏莲 实习记者 王怡
初冬时节,天气渐冷,蒲城县罕井镇武仪村的菇农王建荣却忙出了一身汗。在村里的香菇生产基地,50多岁的王建荣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头茬香菇大丰收,一棚就卖了两千七八元,我这10个棚将近3万元嘞。香菇一年要长四茬,算下来,一年估计能卖10万余元。”
别看王建荣现在底气十足,年初的时候,他还担心自己会成为返贫户呢。
2013年,王建荣的妻子突发脑出血,住院两个多月,花了10多万元。出院后,又落下了后遗症,生活难以自理,要靠他人搀扶才能行走。为了照顾妻子,王建荣不能外出打工,再加上女儿上大学,儿子读高中,王建荣成了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直到2015年女儿大学毕业有了工作,一家人的日子才慢慢有了起色,2016年年底,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9年年初,女儿结婚了,王建荣既为女儿高兴但又多了一份担忧。他悄悄对村支部书记安栋嘀咕:“闺女嫁人我高兴,可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儿子还在上大学,我媳妇每天还得吃药,花销也不小,我怕是又要成贫困户了。”“我正想和你商量呢,种上几棚香菇咋样?”原来,王建荣家的情况安栋早就注意到了。今年5月,村里投入苏陕合作项目资金和包联单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扶贫资金,建设武仪村香菇生产基地,安栋第一个就想起了王建荣。
和许多村民一样,一开始王建荣也心存疑虑。“以前没种过,要是没种好,那不就赔大了么!”不过听了安栋的详细介绍,王建荣当下就决定承包10棚。原来,为了调动贫困户种植的积极性,村里每棚补贴600元,并垫付购买菌棒的钱,与菌棒供应商签订风险协议,县上也提供产业扶贫政策性保险,村里还会请专家教授种植技术,销售也由村里统一组织。“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8月,56个香菇大棚建成投用。新手上路,王建荣对菌棒格外珍惜,每天早出晚归泡在香菇生产基地。在致富路上摸索的王建荣也没忘记其他贫困群众,他雇用了村上的曹小亭、陈鹏等10位贫困户照料大棚。
“我们村采取的是一棚带一户的方式,贫困户在香菇生产基地打工,每天80元工钱,菇农和村里各出一半。我们用这种方式把分红分给贫困户,也能激发贫困户的劳动意愿。”驻村第一书记庞国峰介绍道。
和王建荣一样,在香菇产业上“掘金”的还有其他10户村民,其中有6名菇农是贫困户,加上在基地打工的56户贫困户,受益于香菇产业的贫困户越来越多。
仅仅几个月时间,“小香菇”就成了村里的大产业。为打开更广阔的销售市场,目前,武仪村正在着手为香菇注册商标———“鸿雁菇菇”。王建荣憧憬着:“希望我们的香菇品牌能在市场上打响,‘鸿雁菇菇’火了,我们的日子就能更红火!”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静)11月4日,蒲城县环保、应急管理、卫健三部门联合开展以“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为主题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
蒲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