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艺做成大产业 “三秦巧娘”妙手撑起“半边天”

西安日报 2018-11-06 05:12 大字

“三秦巧娘”手工艺品展,吸引了大量参会群众驻足欣赏。

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红红火火的手工粗布、精美绝伦的丝绸绣品、生动传神的布贴画……一件件地域特色浓郁、构思巧妙的妇女手工艺品,一个个蕙质兰心、心灵手巧的“三秦巧娘”,用剪刀、针线、土布这些随手可及的材料,将手工艺制品变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生命,撑起致富发展的“半边天”。

剪纸画里的切切乡缘情

由妇女打补丁演变而来的布贴画,从生活就地取材,以粗布为原料,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由巧手妇女剪贴缝合而成。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画面极具浮雕感。

在陕北展位,一幅名为《梁家河乡缘情》的布贴画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半米见方的画面上,窑洞、五角星、河流、麦穗、辣椒、棉花、梅花等充满地域特色的元素彰显着延川人民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这幅作品由本地四名妇女手工艺者用时三天完成。“构思是大家一起想出来的,窑洞是传统民俗,麦穗寓意丰收,辣椒代表日子红火,梅花则是旺盛生命力。大家相互密切配合,染色、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短短三天时间就制作出这幅迎展作品。”制作者之一李妮告诉记者。

同展位的梁永玲带来的《难忘梁家河》剪纸作品,总长五米、用时三个月,由《北京知青到延安》《我们来到梁家河》《第一顿饭抿节》《知青淤地坝》《梁家河沼气池》《铁业社》《知青井·饮水思源》《缝纫社》《自强不息》《泪别梁家河》《难忘梁家河》十一副剪纸作品组成,完整呈现了北京知青在梁家河七年插队期间,住窑洞土坑、煤油灯下学习生活,却不忘为乡亲们办好事、办实事,同乡亲们打成一片,并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让梁家河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感人故事。

粗布专卖店开到温哥华

鸳鸯枕、月牙枕、老虎枕、小方枕、大方枕、三角枕、蚕沙枕……一件小小的枕头就可以做出十来个花样儿。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带来一件件精美的织物,一件件造型逼真、功能多样的土布织物被挑选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制作的产品销量可观,市场十分广阔,非常契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舒适生活的市场需求,201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开了一家100平方米的专卖店,在当地十分受欢迎。”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女说。记者还了解到,蒲城县玉女土布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五个乡镇千余农民就业。

蒲城县玉女土布等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在技术、培训、销售方面统一管理,组织农村巧妇,利用农闲和空余时间,生产纯棉手工织品,入社村民家庭平均年收入增加2到4万元。

绣线绣花绣出了金蛋蛋

农高会上,一位51岁的绣娘贺庆春俯首绣架、针线迂回、专注刺绣,不一会儿,几瓣色彩鲜丽的牡丹花雏形显现,精致秀丽。而在当地刺绣行业,姐妹们几乎无人不知贺庆春的名字,她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和过人的胆识,带领姐妹们共同从事刺绣行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路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年父亲的一句话,深深影响了下岗的贺庆春,她从卖香包做起,走俏的刺绣产品让她一步步走得更远,增收入、收学徒、接订单、开公司、参展会、建基地,注册商标“指尖尖”,不断研发新产品。贺庆春的成功创业,使得周边妇女纷纷上门取经,因她受益的贫困农户多达200余户,家庭年收入平均增加2万元。

观念新了,眼界宽了,市场活了,订单多了,收入涨了。妇女地位明显提高,越来越多年轻、有想法的女性参与到手工艺品制作中来,创业就业热情高涨,勤劳致富信心坚定,撑起了发家致富的“半边天”。

“旧题赋新意,老树绽新花”。如今,一位位心灵手巧的妇女手工艺者,带着一颗颗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匠心”,尽情尽力地展示着传统技艺的卓绝风华,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华文明“大巧不工”的浑然气派。

新闻推荐

52升的油箱加了60升油 车主很纳闷

华商报讯(记者卫楠)蒲城人李先生最近遇到一件蹊跷事,爱车的油箱容积厂家公布的是52升,自己去加油时还能续航70公里,加满后却加...

蒲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