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地生金

渭南日报 2018-08-28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吕佳实习生刘静

“只要人勤快,就一定能甩掉贫困帽子”,这是余增民的人生信条。8月17日中午,烈日当空,余增民在自己的黄瓜大棚里忙活着。

今年55岁的余增民,是蒲城县兴镇化木村的贫困户。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2015年大专毕业外出打工,小儿子想学修车技术,正是花钱的时候。家里种有玉米小麦,劳作一年,他掰手一算,除去投入没剩下多少钱,真是越干越穷了。

日子总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但如何增加收入?余增民想,近几年来,不少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大棚种植,效果都不错。但建大棚需要大量资金,没有资金怎么办?他决定借钱也得把大棚建起来。于是,东拼西凑借了3万元,启动资金有了着落,但后续资金也是不小的压力。“正当我为钱发愁的时候,村上帮我申请了3万元产业发展无息贷款,一下就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回忆起当时的转忧为喜,余增民感慨万分。

大棚种植需要投资,技术也很关键。2016年年初,余增民建好的两个大棚里栽下黄瓜没多久,就碰上黄瓜得了霜霉病,这让他心里七上八下。余增民文化程度不高,书本上讲的技术看不懂,他便东奔西跑,到处请教,实地观察病菌的症状,渐渐地掌握了病害识别的基本方法,积累了种植经验。

余增民说他赶上了好时候,帮扶他家的蒲城县卫计局监督执法所给他送政策,跑资金补贴,还专门联系技术指导进行对口帮扶。“县上植保站给我们发了病虫害微信,我们加上微信就能随时查资料,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问,非常方便。老余虽然不认识多少字,但他非常勤奋,学习的热情也非常高。”妻子姚会玲说。

天道酬勤。余增民第一次种植的两亩大棚黄瓜,收入就达到8000元;当年9月份他紧接着栽种了芹菜,适逢市场看好,每亩地收入达到了11000元。看到大棚黄瓜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收益不错,2017年3月,余增民决定新扩建两个大棚,一大一小,种植品种由黄瓜到芹菜、西红柿等等,品种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好,他从一个没经验的门外汉,变成了大棚种植的行家里手。

看到余增民家的日子翻了身,化木村的不少村民都来到余增民家里讨秘籍。“凡事比别人勤快点,学技术比别人认真点。”这是余增民给出的唯一答案,在他的带动下,同村的三户村民也纷纷建起了蔬菜大棚。

听说村里今年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和推广设施大棚建设,余增民有了新的设想,他打算再承包两个大棚,来年再扩建几亩大棚蔬菜,发展多元化种植。

“国家这政策就是好,现在收入稳定了,房子也装修了,后边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余增民的笑声在大棚里回荡。

新闻推荐

蒲城县举行首届中国医师节表彰会

本报蒲城讯(记者徐蕊)8月17日,蒲城县举行首届中国医师节庆祝表彰会。会上表彰了10名最美乡村医生、10名优秀中青年医师、10...

蒲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