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白家村 小食品加工助力村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 李亚晓 通讯员 王维啸 李维涛
四月的临渭区故市镇,望得见花,看得见草,也记得住乡愁。4月11日,记者在故市镇白家村看到,连片的麦田在微风里泛着绿浪,似乎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白家村地处关中平原中心地带,属于小麦的主产区,依托优质小麦、面粉的资源优势,村子之前一直有制作麻花、锅巴等小食品的传统。现在,我们准备以传统麻花为依托,融合当地特色,着力发展其他小食品产业。”白家村党支部书记党明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白家村小食品加工厂车间里,记者看到,发酵好的面团经过不断揉搓,拧成细条,缠绕在一起成了麻花。随后一根根麻花被放进油锅,不一会儿就炸好了。
村民白晨凯最初在北京某食品行业打工,听闻村里办了食品厂,就回乡应聘做了技术总监。他说:“受疫情影响,我打消了创业的念头,回到村里的食品厂干活,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厂子还提供午餐,待遇比较好,员工多数是周边村庄的,大家干活都很舒心。”像白晨凯一样来厂里打工的还有五六名村民,厂里实行8小时工作制,工作时间相对宽松,其余的时间还可以做家里的其他活计,因此群众很乐意来务工。
“在这里干活好着呢,离家还近,回去能照顾家里人,帮忙干些地里的活,还能赚些钱补贴家用,一举几得,感觉挺好的。”工作人员梁燕一边炸着麻花,一边说道。
“我们村的小食品生产厂是2021年年底刚建成的,试营业了几个月效益还不错,最初我们以生产小麻花为主,后期将慢慢辐射发展锅巴等小食品。”党明军介绍,“食品厂规划用地3.7亩,主要建设麻花及锅巴生产用房,建成后年生产麻花60万公斤,锅巴120万公斤。项目建成后可以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并解决30余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三类人群帮扶资金6万元/年,增加村集体资金14万元/年。”
谈及为何要发展小食品加工产业,党明军说,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他就一直思考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村里原来有一个食品加工厂,后来因经营不善停业,原生产厂房一直闲置,他就思考着如何把闲置的资源流转起来,让其创造出价值来。经过慎重的考虑,他带领支部班子成员外出考察,科学论证,引入了小食品生产线。2021年,依托“党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三方公司(产品销售公司)”经营模式,申请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及村集体资金,白家村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大力发展小食品加工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的麻花口感好,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经过跟村两委会研判市场行情后,我们先期推出具有较高市场区分度的小麻花,并依靠自身资源,将小麻花产品的市场份额做大做强。”第三方销售公司经理陈海进说。
在着力发展食品加工的同时,村两委还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小食品加工厂的经济效益,让群众了解产业前景。
谈起今后的发展,党明军信心满满,因疫情影响,白家村目前麻花为订单式生产,因这一段时间的试生产效益不错,后期等全自动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将加大市场的开拓,同步发展传统销售和网络线上销售,并加大和大型商超、农产品销售企业的合作意向。“现在有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我相信,做好消费者喜欢的小食品,也能做成富民大产业。”党明军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元)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4月14日,渭南经开区人社局干部职工下沉基层从严从快抓好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摸排工作,确...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