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3.2万亩荒山秃岭变身“绿色银行” 渭南持续推进南塬绿化 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渭南日报 2022-03-21 15:43 大字

绿色南塬成为渭南市主城区的生态屏障(资料照片)本报记者李沛华摄

渭南日报 记者 程瑾

正是草长莺飞时,秦东大地绿意浓。记者3月11日从市林业局获悉,渭南市14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绿化面积3.2万亩,栽种2.1万亩经济林,在位于主城区边沿地带的南塬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不仅为城区有效抵御了风沙侵蚀,而且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每年水源涵养总价值3505.6万元,固土保肥总价值2484.4万元,固碳释氧量总价值3481万元;南塬绿化树种花椒、核桃每年产出2420万元,干杂果及木材每年价值约1.19亿元……开建14年,这座“绿色银行”交出了一份惊艳的营收账单,周边群众也从中支取了收益。“现在春季风沙明显少了,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我还把撂荒地套种了花椒,一年能收入3万多元,加上护林员每个月1000多元的收入,日子比过去好多了。”临渭区向阳办罗家村护林员张建设笑着说。

渭南南塬城区段东起赤水河,西至临潼交界,北起陇海铁路线,南靠台塬塬面,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0.7~3.0公里,是渭南重要饮用水源湭河水库所在地,也是进入渭南城区的门户和“窗口”地带。这里曾是周边群众的“口粮田”,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耕作,水土流失严重,极大影响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生态安全。南塬生态恢复治理,成为倍受全市人民关注的大事。

2008年,美丽渭南建设翻开了南塬复绿的篇章。2008年3月,南塬绿化项目正式启动,第一期工程着力在“绿”上下功夫,市区两级联动,经过春秋两季播绿行动,在地埂边栽植大规格侧柏、油松32.22万多株。2010年年底,渭南市在原有基础上扩大绿化面积,完成地埂边补植侧柏8万余株,在地埂内发展核桃、花椒经济林1万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渭南市继续实施第二期南塬绿化工程,重点在“富”上想办法,新栽植核桃经济林1.1万亩,带动周边群众增收。2017年年底,渭南市又提出打造城市生态廊道,将南塬北坡生态治理修复纳入其中,打造城市郊野公园,见缝插绿栽植五角枫、果石榴、山桃,全力打造南塬之“美”。

截至目前,渭南市在城区南塬地埂边栽植大规格苗木40余万株,地埂内发展经济林2.1万亩,实现南塬城区段全面绿化。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场长跑,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14年间,“南塬绿化要常抓不懈”在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市区财政前后累计投入1亿多元,2021年渭南市又撬动社会资金1.1亿元用于南塬绿化工程,正是因为有持续的投入,绿色才得以不断延续。

种好树还要护好林,为调动群众的护林积极性,市政府明确了南塬绿化工程栽植的所有树木按照“谁地头、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归农民所有,通过明晰产权,调动广大群众植绿护绿的积极性。这片绿不仅播洒在南塬,还种进了群众心里。城市郊野公园栽植树木时,张建设的儿子抢着去植树,“以前我去栽树时,这小子总是不以为然,现在跑得比我还快。”他笑着说。

目前,渭南正在创建全国森林城市,2021年全省唯一一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正在渭南市加快实施。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中央投资1.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465.5万元已到位,该项目目前已完成营造林面积6.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万亩,退化林修复3.15万亩。截至目前,渭南森林覆盖率达到37.85%,秦东大地绿色底色初步形成。

随着一个个项目地不断实施,绿色将成为渭南最动人的色彩。

新闻推荐

风雨42载 守护绿水青山 记临渭区花园国有林场护林员韩树财

说起护林工作,韩树财幸福而自豪。本报记者程宇婷他,黝黑的脸,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橘色工作服,脚上是一双黄布胶鞋,从这...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