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阅读感受语文之美
临渭区西安路小学教师 张华鸽
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文作为天地间的小课堂,处处向我们传达着美、展现着美。这美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放雄壮的胸襟;这美是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开阔豁达的忧思;这美是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登高望远的豪情;这美是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凄楚离情……
语文之美,美在作品中的鲜活人物、丰富情感、生动语言。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触摸到语文之美?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去鲜活阅读。让学生在鲜活的阅读中和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放手让学生自主用心在阅读中去体验情感、感受形象、揣摩语言,让学生能够感性地去理解课文,乃至进行新知的再创造。
回忆起自己初登讲台时,感觉很多时候对于阅读教学往往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我甚至为了一堂课的完整性,为了完成预先设计好的环节,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甚至有时还会剥夺学生的阅读权利。记得执教公开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考虑到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在短短的一节课呈现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我就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速读课文,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感受父爱。我把整篇课文的环节设置为:创设情境——目标展示——且读且思——体味父爱——告慰父爱——真情告白。在正式执教之前,我找了一个班级进行试讲。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因此那天开始上课前,不由自信满满。在《送别》这首歌营造的气氛下,我们进行着深情的交流,可以说为整篇文章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在进行文本的整体感知时,我发现由于文章太长,加之学生阅读速度太慢,我在处理整体感知“且读且思”这个环节的问题时占用了课堂很长时间,导致在“体味父爱”的环节中草草了事。学生没有深入读课文,当然不知如何回答我的问题,更不用说去品味语言、引起情感共鸣了,一篇洋溢着父爱真情的课文就这样成了我一个人的“独角戏”。
那次的惨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热心的同事告诉我:“你设计的课非常好!但上课的时候,千万不能为了环节而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不要怕耽误时间。”于是我迅速调整心态,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正式授课时,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阅读、展示时间,尤其是在“体味父爱”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选出最为感动的句段,采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选出代表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读得声声入耳、字字入情,在体验情感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地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比如有个小组的同学在读到“英子去医院看望病重的父亲”时,另一个同学读到“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时,声音突然哽咽起来。他说读到这里心里非常难受,因为他在生活中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时他还认为是父亲不关心自己,现在读了这篇文章突然理解父亲了。我终于明白阅读居然还能有如此大的收效,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这种感性的认识一旦形成,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喷涌而出。在最后的拓展环节里,学生“真情告白”时居然打动了我和众多老师,有学生和老师潸然泪下。以前都是我把自己讲哭、把学生讲哭,可那次却是学生的讲述让我们老师流泪。那节课上,我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学生、文本、教师三者情感融为一体的共鸣。
这一切都归功于阅读的魅力。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应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将默读、朗读、诵读作为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想起余光中的一句话: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语文教师就是这大乐队的指挥家,让我们指引学生用鲜活的阅读尽情地奏响这高亢的乐章,用真情去感受语文赐予我们无尽的美。
新闻推荐
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杨晓燕产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彩娟产二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田亚凤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平定儿...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