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农业农村局以培育高素质农民为着力点 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渭南日报 2022-02-22 01:27 大字

本报讯(通讯员 贾媛 吴艳茹)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形成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三三三四”模式(“三个谋划”“三个转变”“三个创建”“四支队伍”),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素质农民20072人,其中初级16536人,中级2984人,高级552人。

做好“三个谋划”,打造农民培育工作升级版。坚持“规划引领”,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实施打造五星级培训名校、认定一批培训机构和农民田间学校等项目;激活“制度引擎”,规范教学流程、课程设置、田间学校建设等工作,提高培育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强化“资金保障”,共争取中省培育资金600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培育工作开展。

抓好“三个转变”,确保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效。转变培训理念,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培育从注重数量转向数量质量并重,工作重心从“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转变培训内容,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分层分类分模块按周期开展培训;搭建校地合作平台,设立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渭试验示范站联合办学,培训内容更加专业、实效。转变培训方式,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培训以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结合、融合,从灌输式向参与式转变,更好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需求;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发“兴渭农”APP,启动建设“三五”农业人才库,目前,专家注册人数6000余人,高素质农民注册人数达到11600余人。

突出“三个创建”,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体系。创建农民培训体系,2014年以来,全市共建成6个标准化农广校,提升了培训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和培训能力;创建金融扶持政策,推动县(市、区)与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开设高素质农民(免抵押、免担保)专项产业扶持贷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制特色产业“惠农e贷”服务模式,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创建师资队伍库,建立以大专院校、基层农技人员、土专家、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优秀人才等为主的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培训师资队伍,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打造“四支队伍”,构建农民教育培育工作新格局。聚焦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围绕全产业链设置知识技能链,通过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发展产业能力。聚焦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队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造就一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聚焦打造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队伍,积极参加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培养计划,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建设128个实训基地,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创新创业和实训需求。聚焦打造农村电商人才队伍,组织实施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孵化近百名“三农”达人,服务渭南市农业发展。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渭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些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头雁效应”开始显现。全市236名高素质农民担任“村两委”干部,78%为种植大户,22%为家庭农场主,17%为合作社负责人,8%为农业企业负责人;高素质农民通过技术帮扶、流转土地、吸收贫困户打工、入股分红等形式帮扶11.6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高素质领军人才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市认定的两万多名高素质农民,覆盖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已成为渭南市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高素质农民培训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主阵地。目前,全市有农业广播学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13个,专兼职师资300余人,培训体系日趋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训面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班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机手、植保手等服务主体,以及专业种养加能手、返乡入乡创业者等群体,已成为乡村人才振兴主阵地。

新闻推荐

渭南市第二医院眼病医院部署今年重点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邓露)2月18日,市第二医院眼病医院(市眼科医院)召开春训座谈会,总结春训工作,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会上,与会人员...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