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委员晒“实事”

渭南日报 2022-01-21 00:55 大字

本报记者 董献军 通讯员 张望荣

1月20日,大寒,大风降温。

清晨,临渭区鹏程老年公寓,大玲和小玲抡起扫帚扫着地上的落叶。间歇中,两人聊起了“渭事微协商”、为民办实事。

“渭事微协商”是2021年市政协倡导委员履职的一种新方式,就是渭南的事,身边的小事情,通过小微协商会来解决,为群众服务,给群众办事。大玲、小玲都是市政协委员,也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献爱心、做慈善,讨论履职、交流经验。

那个年长的,低低、胖胖的是大玲,实名张小玲,从事养老事业,张小玲委员工作室负责人。不用说,那个瘦瘦、高高的就是小玲,名叫张晓玲,资深媒体人,张晓玲委员工作室负责人。因为两个人同名,委员们便以大玲和小玲称呼她们。

小玲先开口:“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一年。这一年来,你们工作室办了多少实事?”

大玲:“37件。你们呢?”

小玲:“300多件。”大玲:“咋那么多?”小玲:“我们人多。”大玲:“也是,我们7个人,你们35个人。你们委员本来就多,再加上那几个特约专委,一齐上手,形成合力,力量大!”

两个人聊着聊着,就聊到诸如关注民生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涉及营商环境,我是这样督办的;对于社情民意,又是如何推进的……

大玲:“春节前,我们为临渭区解放街道幸福社区10户困难群众,送去米、油、醋等生活用品。”

小玲:“夏天时,我们捐款7700元,为渭南经开区池喜娃等3户困难群众送去爱心款,帮助他们渡难关,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坚强生活。池喜娃心里过意不去,还送来了感谢信。”

大玲:“谁有困难,只要咱看到,只要咱能帮上,咱就想方设法去帮。农民工杨正松、雄士鹏找到咱工作室,说是在南塬盖楼,4年了,33万元工资拿不到手。我们通过临渭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帮他们要了回来。他们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小玲:“你知道不,临渭区杜桥街道盈田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打有浅水井,饮水安全是个问题。我们通过多次协商,推动市城投集团、自来水公司、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等部门,筹资100多万元改造饮水管网,解决500多户居民吃水问题。”

大玲:“记得不,咱们去秦岭山区送温暖时,刘红民家生活困难。我把他安排到了我们企业上班,管吃管住,一个月工资2500元。我有个想法,把他父母接来,在企业看门,这样一家人就能在一块。”

小玲:“前阵子下淋雨,临渭区官道镇蒲家村出现倒灌现象,突然被水包围,我赶紧联系村上、镇上和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处,大家形成合力,排水除险、清淤开挖,打通排碱渠,修复水毁涵管桥两座。通车那天,村民高兴得称其为‘民心桥’,还不停地称赞咱政协。”

大玲:“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光写提案不行,还要落地。我从小处着手,把视角投向市政务大厅,通过明察暗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促使他们设置了等候区书吧、母婴室、党员志愿者服务岗等,让去办事的人有了更舒适的体验。”

小玲:“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于渭南农业科研新成果、国审小麦新品种‘渭麦9号’的推广示范问题,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写了个社情民意信息。市政协《社情民意》刊发后,引起省、市种业部门高度重视,在2021年秋播小麦布局指导意见中,省上和市上均将‘渭麦9号’列入旱地小麦主栽品种。这一下,示范点从4个增加到17个,面积也扩展到5万亩。”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着“渭事微协商”,晒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大玲2021年一开年就定下目标任务,1个月解决两个问题,开展3次活动,如今已超额完成。小玲成功探索出“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履职更有力量。

记者了解到,从2020年底到2021年初,市政协先后成立40个委员工作室,做到了委员全覆盖,让委员工作室成为政协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成功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2021年以来,428名委员以“学党史、悟思想,我为群众办实事”为主题,全力打造“渭事微协商”品牌,推动政协履职向基层一线延伸,打通为民服务“最后100米”。委员们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优势、行业特长,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主动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送爱心、送服务”,把党的声音、党的政策、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走出“委员工作室+”新路子,使“微协商”产生“聚合力”、释放“大能量”。

新闻推荐

渭南市卫健委全力保障群众基本就医需求

本报讯(记者赵倩茹吕洁)1月19日,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当前疫情防控期间,为切实满足群众基本就医需求,渭南市各医疗机构如非特...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