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教育跨越发展 就推进“三名+”建设访渭南经开区教育局局长袁晓峰

渭南日报 2021-12-01 00:40 大字

本报记者 姚佩

从学有优教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再到教育现代化,这份承载着城市未来和希望的教育事业熠熠生辉,成为渭南经开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这是渭南经开教育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典型引路至关重要,打造教育工作的基础——教师,学校教育的灵魂——校长,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三个主体的顶级梯队,势在必行,“三名+”建设组合起来释放的“效应”成为助推经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11月29日,本报记者走进渭南经开区,就该区强力推进“三名+”建设,促进区域教育跨越发展专访了渭南经开区教育局局长袁晓峰。

记者:袁局长,围绕既定目标,经开教育系统是如何部署“三名+”建设工作?如何实现“三名+”建设融合互促、良性发展?

袁晓峰:经开区结合自身地域小、学校少的特点,以学段为单元共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3个,成立“名校长+”发展共同体3个,命名首批“名师+”研修共同体7个,参与人数达80人左右,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召开的“三名+”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了“三名+”建设工作总体思路和三年行动计划,阐明了“三名+”建设工作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制定了务实可行的“三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完善了“三名+”建设工作管理制度、考核评估细则、服务保障措施,对经开教育的新时代建设和优质均衡发展作了科学规划,给出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优“经开方案”。

记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开区如何强力推进“三名+”建设?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袁晓峰:我们执行“名校长+”“名师+”工作周报制管理,挖掘培养“名师”的好经验、好做法,梳理发现问题,及时化解问题。发挥“名师”头雁作用,通过“名师”讲述育人故事、经验分享交流、师德演讲、征文活动等有效形式,指导、交流、引领更多的教师成为“名师”。加大“名校长”“名师”培养培训,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确保“三名+”建设工作高效落实、有力推进。开拓跨区域合作平台,渭南经开区实验小学与泰州市口岸实验小学签约“名校+”教育联合体,两校借助“名校+”平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互助发展的合力,实现跨区域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日常工作中,我们依托“三名+”建设推进学区一体化管理。“名校+”教育联合体的核心学校——实验小学构建“统一与个性共进,规范与特色共建”的“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推进“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备课教研、教学进度、研修主题、学生活动、教师培训、质量检测、量化评估”等“九个统一”,召开工作室启动会明思路、建制度,举办读书会提思想,促思考,开展共同体内的教学常规评看活动,查问题、提建议,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6人进行网培研课题、展成果,成长一群热爱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的高水平小学校长团队。刘宏“名师+”研修共同体以课堂为平台,结合学校的授课模式,先后开展了“语法课”导课同课异构、20分钟微型课、“新教材”同课异构等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共同体成员主动参与,各有所获,为新课改的进行奠定了实战基础。周飞雁“名师+”研修共同体成立以后,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打造“好课堂”为追求目标,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基点,通过举行听评课、说课、观课议课、研讨会、名师论坛,读教育教学专著等形式拓展成员视野,夯实成员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经开区“名校+”“名校长+”“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家相互交流,传递先进经验。建立研共体的集体与个人档案,人人制定一份成长计划,提出一个教学主张,让每位成员在教育教学上都有所突破。“名校长+”“名师+”主持人开展管理论坛分享,教学研讨,实施以“名校长”带“名校长”,以“名师”带“名师”的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开展“名校长+”发展共同体活动20余次,“名师+”研修共同体研修活动80余场次。大家齐心协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解决城乡、校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市,推动经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依托“三名+”建设,经开区的“双减”政策如何落地推行?

袁晓峰:全区“三名+”工作主持人及成员聚焦“双减”、“课后服务”和“新高考改革”开展了专题性研讨活动,统一思路、同步推进、成果丰硕。

探索出“一抓二读三实践”创新小学低段“双减”下的作业管理模式,形成了低段“绘本表演”“艺术创作”“字词小宝箱”“快乐舞蹈”“我是故事大王”等有趣的活动,彻底改变传统作业单一、呆板的弊端,培养孩子肢体的协调性和动手能力,提升作业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严控平时考试次数,降低考试难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建立了中小学“作业布置研讨机制”“总量控制机制”“作业批改与反馈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检查各校作业落实情况。

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目前全区8所义务段学校均已开展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各校每周开展课后服务5天,每天开展2小时。打造“3+1+1”课后服务模式,实行“每天不少于1课时的时间用于学生完成作业”的刚性要求,确保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各学校结合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文艺、体育、阅读、劳动实践等社团活动,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截至目前,辖区7所义务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停止营业,4所营业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均缴入监管账户,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

新高考研讨稳步推进。渭南中学与渭南高级中学、瑞泉中学、杜桥中学联合编撰了“十年高考阅读理解167篇”,共同体全体成员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了试题的筛选、排版、讲解等工作,圆满完成了初步的编撰任务。

今后,经开区将继续依托“三名+”建设工作,持续围绕“双减”政策,探索不同学段“课后延时服务管理”模式,找到“双减”“延时服务”“新高考改革”政策与家长实际需求的平衡点,让政策更好地服务群众,让孩子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新闻推荐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 召开“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革命精神”活动新闻发布会

本报讯(通讯员宋永红)11月24日,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了...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