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领 创新驱动 渭南高新区奏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走进渭南高新区,随处都会感受到一股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这是一座充满时代气息、迸发无限活力的城市。它有蓬勃向上的城市风貌、优越的营商环境、高效贴心的政务服务,是秦东人才的集聚高地,是科技创新的培育基地,是企业投资、发展壮大的温床沃土。
近年来,渭南高新区领导班子高瞻远瞩、科学谋划,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破“难点”,除“痛点”,通“堵点”。全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倾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擦亮“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名片,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优质、优势企业纷至沓来、落户园区,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也来到区内投资、发展,园区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升级。
?聚力“招才引智”
为科技创新蓄“活水”
“来渭南之前,一直担心孩子上学的问题,但在了解到高新区关于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保障实施办法后,我悬着的一颗心逐渐放下了。”渭南标正科技有限公司杜文博提到当初孩子上学问题记忆犹新,“在高新区人才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不到24小时,孩子的上学问题就通过人才优待政策得到解决,让我干事创业没有了‘后顾之忧’。”他感动地说。
杜文博的事只不过是渭南高新区近年来强化人才招引、细化人才服务的一个缩影,类似的事情在这里还有许许多多,也正是有了这样细致、贴心的政策和服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来到这里工作、落户。
近年来,该区成功举办了两届“校区合作大会”,吸引了225名省内外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参加,就加强校地人才培养、产业融合发展等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并签订了6项校区合作项目协议。同时,修订出台了该区人才新政3.0版《渭南高新区优化人才生态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为区内招引人才,集聚发展要素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近年来,渭南高新区始终坚持“人才强区、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同时不断深化“校区合作”平台,通过构建“1236X”聚才新模式,进一步营造人才优先发展环境,构筑“高精尖缺”人才集聚洼地,着力以“人才链”耦合“产业链”,打造秦东地区最有活力、最具动能的创新发展高地,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截至目前,该区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开办订单委培班3批,建设教育培训基地4个,建设见习实习基地24个,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和人才发展平台36个,建设新型技术研发机构1个,柔性引进各类人才267名。区内42家企业与省内14所高校和7所技工类院校在人才引育、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方面达成合作项目74项,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逐步凸显。
据了解,该区木王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开展MEMS探针技术开发,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实现芯片产品国产化贡献力量。北人印机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攻关了“陕西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包装行业全过程VOC治理”“智能包装印刷与缝纫机械制造产业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有力推动了包装印刷及其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
?提升培育孵化能力
为创新发展集聚“要素”
早在2017年3月,该区率先组建了渭南驻西安高新区科技工作站;翌年5月,首家异地孵化器——西电渭南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建成运营;2019年1月,合作共建了渭南(西安)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了“区域协同发展、产业优势互补”的新路径。2021年,该区还将继续推行“西安研发,渭南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建设渭南高新区西部创新港异地孵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如果说引进科技平台是“借鸡下蛋”,培育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就是“养鸡生蛋”。
在“十三五”期间,该区就致力于打造“西安研发,渭南制造”异地孵化新路径,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反向科技特派员派驻及异地孵化新模式,紧密对接省内优势科技资源,承接省内外人才流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促进协同创新,孵化能力不断提升。
据悉,该区现有异地孵化器入驻企业40家,其中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24家,渭南西电创业创新平台16家。多家科技型企业已在区内落地投产。
“我们企业目前规划是以深圳为第一研发基地和营销窗口,西安为第二研发基地,渭南为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渭南双盈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去年,在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和贴心服务下,以及异地孵化政策的推动下,我公司当年建成达产1500万元,迅速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生产盈利。今年,新建的生产基地预计5月份建成投产,实现产值1.5亿元。”
现在,该区已拥有各类孵化载体1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家,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去年又新增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1个,省级创新引智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家。区内中省市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7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8个、市级29个。
今年以来,该区坚持以科技型企业培育为抓手,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强高新技术企业,做优瞪羚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力度。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该区成功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占比全市认定总量54.3%,数量位居全市首位,认定工作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得益于各类孵化器和健全的梯级培育体系,该区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4家,渭南市瞪羚企业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获得中省市各类科技项目55项、中省科技奖2项,国家级项目奖项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强度达1.28%,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1.4亿元,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成果10项。区内孵化载体已凸显成效,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强化研发实力
让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
“去年,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我们公司及陕西北人印机、北京印刷学院等联合参与的‘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2020年9月,在渭南高新区管委会的指导和帮助下,该公司与长安大学合作研究的“电子轴智能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后获得资金支持160万元。
近年来,该区充分发挥渭南创新发展排头兵的作用,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部、财政部“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成功获批“百城百园”专项行动中央财政支持300万元。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我们一直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勇担使命强攻关,全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渭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去年,该区共计获批中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5项,财政支持2415万元。其中,由陕西北人牵头的“智能包装印刷与缝纫机械制造产业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达726万元。
?科学谋划“十四五”
绘就创新发展新画卷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渭南高新区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强度由2016年的1.7%增长至2.45%;技术合同交易额由2016年的4093万元增长到14363.4万元;累计获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级40项、市级148项,争取各类专项政策资金9303万元;累计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项、省级8项、市级13项;搭建中省市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共计55个;培育了3D打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7家;培育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总数达到68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瞪羚企业5家、陕股交科创专板企业2家,各类创新主体数量全市占比持续保持在30%以上,区域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凸现。
“近年来,尽管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数量增长较快,但对标先进,我们仍然有些差距。”渭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渭南高新区将在提高校企合作资源配置能力、深化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有机结合等方面集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自立自强。“一方面继续加大各类科技企业的培育力度,力争在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家,并建成全国科技成果中试转化示范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科研投入强度达4.1%,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据悉,“十四五”期间,渭南高新区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高地。实施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十百千”培育工程;支持骨干企业整合资源,联合高校院所共建渭南高新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机构;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产业园、渭南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渭南科技服务大市场,打造“两园一基地”科技成果中试及转化平台;围绕3D打印、包装印刷机械、动力电池、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链技术需求,加快实施产业链创新工程;引进百名高层次人才、千名大学生,实施“平台+”“项目+”“创业+”三招纳贤聚才,开创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格局,为渭南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屈 斌)
新闻推荐
花样青春“游”我守护市体育中心游泳馆组织开展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公开课
本报讯(通讯员贺文康)为进一步做好防溺水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广大青少年的防溺水安全意识,4月27日,一场青少年防溺水公益公...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