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眼科医生的执着 记市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张胜利

渭南日报 2021-04-29 00:53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二娟 通讯员 党媛

对市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张胜利来说,因为心中对眼科临床工作有着深深的爱,对眼科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从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大夫,成长为如今众多眼疾患者眼中的“光明使者”。

1992年,张胜利加入市第一医院(时称渭南县医院)这个大家庭。在他的记忆中,那时,他就职的五官科只有两名医生、一位护士、五张病床,是个不起眼的小科室。但是,科室的小并没有阻挡张胜利想成为一名“大”医生的脚步。每每闲暇之际,“啃”书本、“吞”知识、“储”能量,几乎成了他8小时之外生活的全部内容。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7年,因医院业务发展需要,眼科从原先的五官科分离出来,正式成为单独的科室。张胜利走马上任主任一职,面对着缺兵少将、设备紧张的现状,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主任气不馁、头不低,他深深明白,作为科室的“指挥员”,自己不仅要有沉着应对的指挥能力,更要有“真功夫”。他在充分释放才能的同时,不忘学习新本领,汲取新知识,挤出时间,如饥似渴地博览眼科医学书籍。

同时,张胜利注重通过实战,锤炼队伍,带着3名医生、两名护士,在仅有的10张病床的“阵地上”努力开疆辟土,内提业务能力、外树服务形象,通过一“硬”一“软”的方法,着力提升科室医护队伍的整体战斗力。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他们就义无反顾地走到哪里。张胜利和科室医护人员带上裂隙灯、视力表等医疗设备,肩上扛起医者使命,心里装着群众健康,不辞辛苦,奔赴各个镇村,走村入户,为患有眼疾的乡亲们测视力、查眼底、筛查白内障。一年时间,东西两塬、渭河两岸,从春走到夏、从秋走到冬,87个乡村都留下了他和科室人员为当地老百姓送健康的身影。经过实战锤炼,科室诊疗水平大幅提升,医务人员也声名鹊起,“一院眼科水平嘹滴很”成为众多乡亲们的心声。

时光流逝,近30年的光阴悄然而去。岁月在变,时代在变,容颜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张胜利心中的那份执着。

在追逐医学梦想的道路上,张胜利经过近30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一位医术精湛、医者使命时刻在心间的“大”医生。他在白内障、眼底病、眼外伤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复杂眼科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治疗水平,尤其擅长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渭南市处于领先水平,能够娴熟地开展表麻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植入软性人工晶体、非球面人工晶体以及多焦点人工晶体、新无极连续视程人工晶体手术。并顺利完成98岁高龄白内障病人二期人工晶体高难度植入手术,在同级医院率先开展眼底造影、间接眼底镜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和眼底病的激光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

在关键时刻,再次展现了张胜利的“真功夫”。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胜利争分夺秒地复工复产复诊,潜心钻研业务,创造性开展工作,带领眼科团队独立成功实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再次填补了渭南市此项领域的空白。

每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都是经过了千百次的打磨;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都要承受撕裂破茧的痛苦。如果问张胜利为何敢于向疑难杂症“亮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源于他近30年来近万例白内障显微镜下手术操作的积累,源于他厚积薄发的沉淀,源于他对事业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诚如他的同事说的那样,张胜利几乎是个没有业余生活的人,除了正常的查房、出诊、上手术台,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眼底疾病的钻研上,一本本的眼科书上留下了他认真的批注,一本又一本学习笔记映衬出了他潜心学习的画面,西安、郑州等省内外眼底病学习班和实操班上有他全神贯注听课、操作的身影……

张胜利个人不仅成了一名声名远播的“大”医生,他所带领的眼科团队现已成为拥有29名医护人员、60余张床位、10余台先进医疗设备的大科室,业务技术居于全市领先水平,并在渭南独立开展玻璃体及视网膜手术。同时,充分发挥医院为西部眼科联盟成员单位的优势,科室与西安市第四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密切协作,疑难病例通过互联网+手段,及时请专家视频会诊,既方便患者,又保证医疗质量,促进科室专业技术稳步快速提升。

2018年,市第一医院眼科成为陕西省“光明扶贫工程·白内障复明”定点机构,成功创建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张胜利本人也多次荣获渭南市优秀医师、临渭区优秀学科带头人、临渭区“十大同心人物”等称号。

新闻推荐

留在心底的风景

渭南初级中学七年级(15)班学生肖博文看倦了车水马龙的城市,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清静的乡村更有一种美,那是一种纯粹的美,天...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