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当好“勤务员” 渭南市构建四级政务服务便民体系纪实
本报记者 吕佳 通讯员 李俊芳
前不久,市民刘先生在镇级便民服务站顺利办妥了小吃店的营业执照,他感慨地说:“在家门口就能办营业执照,太方便了。”这是渭南市积极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给百姓带来的众多实惠之一。
近年来,渭南市坚持以规范权力运行、优化服务为核心,创新打出“三统三优三个一”组合拳,创出了渭南标准化建设的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了最直接、最便捷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成为全省唯一通过国家及省级标准化试点验收的地市。
大视野布局 形成“统”的阵地格局
渭南市坚持以标准化阵地建设为引领,通过体系建设、事项进驻、管理运行等八个方面标准化,畅通政务服务的“最先一公里”。
统一场所建设。构建了以市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县政务服务大厅为载体、镇级便民服务站为支撑、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延伸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镇级便民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8.5%,村级便民服务室覆盖率达到90.5%。
统一事项进驻标准。严格遵循“应进必进”原则,凡是权责清单中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等公共服务事项一律进驻政务大厅,所有审批环节一律在政务大厅窗口完成。实行窗口首席代表(窗口负责人)负责制,统一使用审批专用章,实现人进中心、公章进中心、所有事项和环节进中心。全市镇级平均进驻事项56项,村级平均进驻事项70项。村级权力事项全部进驻村级便民服务室,并以百姓易理解、看得懂的形式公开公示,实现了“看图办事、照单操作、方便快捷”。
统一人员管理标准。镇级便民服务站平均配备人员13名,村级平均配备人员3名,建成了县镇村三级红色帮办代办队伍,在便民服务场所设置了志愿者服务站和“红色代办窗口”,做到即办件立等可取、承诺件放下就走、办结件立刻寄送。明确村级党建指导员和驻村第一书记为红色代办员,针对老年、残疾等行动不便群众开展“上门式”“导办式”服务。
科学化管理 制定“优”的重要举措
坚持“人有工作标准,事有质量标准,物有管理标准”,找准服务企业与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需求实施优质服务供给,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
优化服务理念。树立“审批是责任是服务”“机关为窗口服务、窗口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在各级政务大厅开展“星级服务窗口及星级服务标兵”“最美政务人”等各类评选活动,深挖服务潜能。
优化服务方式。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审批,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办理“环节”整合为“一件事”,变“多个窗口办理”为“一个窗口办理”、“多套材料提交”为“一套材料提交”、“多件事多流程”为“一件事一流程”,从而实现“只进一门、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推行“不见面”办事,依托平台“线上办”、紧急事项“预约办”、特殊情况“上门办”、非主要件不齐“容缺办”、热线服务“帮你办”、超期证件“延期办”和材料证照的“六办双寄送”服务,实现了群众办事“零跑腿”。
优化监督方式。作为全省试点地市,渭南市率先建立了“好差评”系统,产生“差评”第一时间用短信的方式通知所在单位的首席代表及相关人员。同时,全面接入、全程跟踪差评回访情况,做到差评100%回访。率先完成了与全省“好差评”系统的对接,对接推送好差评数据2.44万件,主动评价率达到99.91%,满意率100%。
全方位提升 搭建“三个一”的服务载体
“一门一窗”快办事。全面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一窗”综合受理政务服务模式。全市工程项目改革作为全国首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推出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一个账号的“六个一”工作机制,使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由原来的325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
“一减一改”提时效。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标准化梳理,对审批权限进行优化调整,推行不动产交易“三个集成”。通过信息共享、流程、人员的集成,将原来三个部门的5类业务整合为3类,将原来需提交的46份材料减少为9份,办理时限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
“一网一店”云联办。推出“掌上渭南”APP,提供医保、社保、养老等1100项便民服务。打造“渭好办”政务服务品牌,群众用一部手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动动手指就能进行咨询、办事、评价等操作,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构建“政务服务旗舰店”,推进合法合规的事“马上办”,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网上办”,面向个人的事项“就近办”,提高了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高娟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经开区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政法委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