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家的公筷“风波”
本报记者 雷水潮 吕佳
前一阵子,渭南高新区恭安小区的老张家发生了件有意思的小故事。为了怎么使用筷子,父女俩竟然闹起了“别扭”。
老张名叫张建设,今年六十四岁,是一名退休职工,与老伴过着安宁的小日子。女儿张婷婷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在济南结了婚、安了家。以往每年回来个三五趟,今年春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搅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马上到年末了,还没见女儿的身影。
12月中旬,婷婷说“要回家看看”,这可乐坏了老两口。女儿回来的那天,老两口张罗了一桌子女儿喜欢吃的饭菜。虽然,女儿也当了妈妈,但在老张眼里,她依然是个孩子。“婷婷,多吃两口!”饭桌上,他一会往女儿碗里夹个菜,一会夹片肉,眼里满是对女儿的疼爱。然而,细心的母亲发现,女儿没有了以前吃饭时的欢喜样子,当老头子给她夹菜时,女儿轻轻地皱了皱眉头,举着筷子半天不动。过了一会,老张也似乎感觉到了有些不对劲。
“爸,妈,过年有疫情那会,你们害怕没?”女儿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让老张心里更加犯起了嘀咕。
“当然怕!我活了六十多岁,自打记事起,就没过过这样的年。”老张想起了过年时的情景,窝在家里不敢出门,见不到亲戚朋友的面,本该热热闹闹的年节里,大街上很难见到个人……
“你咋又说起这了?”老张没有听懂女儿的话。
“进入秋冬季,国内多个地方出现了零星病例,尤其是国外,疫情形势非常严峻……”老张哈哈地笑了声,说:“外国离得十万八千里,与咱有啥关系?再说,咱这里不是好好的嘛?”
“疫情防控不只是政府的事,咱们也该做点啥!”女儿这么一说,老两口来了兴致,连忙问:“那咋弄?”
女儿趁机想给爸妈好好上一堂课,说:“一家人围在一块吃饭,你一筷子、我一勺子,要是放上个公筷……”
“你这是嫌你爸妈脏呢?”女儿的话还没说完,老张的脸就拉了下来,说:“婷婷,你得是在外地待得时间长了,把‘本’都忘了?”老张的心里冒出了火,“我和你妈在一个碗里搅和着吃,还不是把你养大了?”
“你爸说的对着呢,一家人知根知底的,啥都清楚。要是那样,显得多生分啊?”母亲帮腔说。
“用公筷公勺,能有效减少病毒交叉感染和传播的风险……”听着女儿在“教训”自己,老张心里的火一下子窜了出来,气呼呼地说:“都上千年了,咱们老祖宗还不是这样过来的?要是按你说的做,那一家人的亲情、亲戚朋友的感情,还不都‘吃’散了?”老张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撂,忽地站起身来,向门外走去。
“我还不是为了你和妈好……”老张身后传来女儿带着哭腔的声音。
本该高高兴兴的团圆饭不欢而散……
大概两三个小时后,老张回到了家,一个人闷不作声地坐在客厅看电视。脸色虽然不再那么难看,但仍然拉着个脸。女儿泡了一杯茶塞到他手上,说:“爸,惹您生气是我不对,但是,人家还不是……”
老张捧着茶杯,眼睛盯着电视,不接女儿的话。女儿只好默默地坐在一旁,陪着老爸看电视。
娘俩做晚饭的时候,已经被女儿“洗了脑”的老妈说:“你爸的犟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不要急!”
第二天,婷婷睡了个懒觉,上午十一点多才被老妈叫起来吃饭。当走到餐桌的时候,她愣住了,只见桌子上除了每个人用的筷子外,菜盘子旁边多了几双崭新的筷子。“你爸上午在超市新买的……”老妈凑到女儿的耳边悄悄说。
饭桌上,老张说:“昨天,我和你楼下的赵伯谝了半天,也知道你这是为了我和你妈好。但是,感情上总是转不过这个弯。从小养成的习惯,哪能说改就改了呢!”老张掏出了心窝子里的话,“昨天晚上头都想大了,一会想你是为了我们,一会又想你是不是嫌弃我们,最后爸还是想通了,没有了好身体,就啥都没有了!”
老张心里的疙瘩解开了……
短评
让公筷公勺成为亲情的“标配”
雷水潮 吕佳
老张家的公筷“风波”,引发出千百户家庭的情感困扰:传统习俗是“变”还是“不变”?
筷子是我国的独特餐具,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寄托着亲人间的情感交融。千百年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桌前,觥筹交错,筷子穿梭,勺子飞舞,共夹一盘菜,共舀一碗汤,早已成为一个家庭的“美满象征”和“幸福呈现”。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当生命健康面临巨大威胁,“公筷公勺”再度成为“年度热词”。
之所以称其为“再度”,是因为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甲肝流行期间,有些城市曾经兴起过一阵公筷公勺的热潮。2003年非典暴发之时,钟南山院士也曾发出过“使用公筷公勺、进行‘餐桌革命’”的呼吁。但是,因为大家的“不习惯”,公筷公勺成了“一阵风”,疫情过后又悄然“退潮”。
推行公筷难在何处?难在人们对传统观念和心理情感的改变。诚如老张心中担心的那样,在家里使用公筷公勺,会不会破坏了一家人的亲情,让亲朋觉得少了人情味?殊不知,人若不在,“情”将何依?因此,我们切莫因为面情,影响了健康,把原本为了增进亲情的聚餐,最终却演变成损害亲人健康的悲剧。
传承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树立新的文明理念,开启健康生活的新方式,自觉加入“全民公筷”行动,让公筷公勺成为亲情的“标配”,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的“尺度”。当然,一个文明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舌尖上的文明”需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改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亲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提升自我、帮助长辈、教育儿女,自觉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让使用公筷公勺成为一道新的家庭文明风景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吕洁周钰捷)12月30日,记者从渭南西站了解到,即日起,2021年春运火车票开售。“2021年春运时间自1月28日至3月8...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