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走进生活临渭区韩马初级中学 柳莉莉

渭南日报 2020-10-14 00:30 大字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品德与知识技能面前,品德显得更为重要。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而育人德为先,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原则。

可德育不是简单的拘囿于教师而进行的传统的道德教育,新时代,如何突破德育现实困境,让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说教等传统育人方式的实效已日渐衰退。唯有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德育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内容联系生活

教育应以育人为本,重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因此,首先要改变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保证这些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而不是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

其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纯粹的德育理论犹如无本之木,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同时,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用经验弥补理论的缺陷,淡化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方法贴近生活

教育的过程其实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实现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教育,它避免了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

因此,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德育情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游戏娱乐、模拟操作、动手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另外,教师应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到情感,并获得全面发展。

途径走向生活

教育的途径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

教师要坚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

但是,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提高,以学生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使德育途径走向生活,正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参与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履行社会责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接受磨炼,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走心的德育需用学生思维诠释深奥的道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有学校用生活化的语言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就是连扫地这样的小事也认真做”“‘和谐’就是我给老师泡杯茶,老师给我梳头发”,将这些用学生语言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做法比机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在墙上,要贴心得多,有效得多。

或者利用节点增强仪式感。因为仪式对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基于其所产生的仪式感,要实现仪式的价值,成功的关键在于“仪式感”。

新闻推荐

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果蔬产业职工技能比武邀请赛中 渭南市代表队获佳绩

比赛现场本报记者梁元摄本报讯(记者崔晓怡通讯员王雅洁)近日,2020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果蔬产业职工技能比武邀请赛在...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