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渭南市第三医院(华州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创新发展小记

渭南日报 2020-08-13 01:36 大字

研究诊疗方案

DSA引导下介入治疗

行政大查房

本报记者 李二娟

“要不是周医生和他的团队精心治疗,真不知道我还要被这病折磨多久?”谈起两个月前在渭南市第三医院(华州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情景,今年50岁出头的荣喜仁(化名)言语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他口中的“周医生”名叫周伟力,是渭南市第三医院普外科主任。多年来,在周伟力的带领下,普外科紧紧围绕“大病不出区”这一目标,以“患者的需求就是努力的方向”为原动力,竭力提高诊疗水平,着力培养优秀人才,奋力提升服务水平,为守护群众健康付出了诸多心血。今年6月初,科室被市上相关部门评定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聚力创新练就救治患者“硬功夫”

文章开头提到的荣喜仁患有乙肝多年,但是并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常常把医生的话当做耳旁风,“忘记吃药是常有的事”。从半年前开始,他老觉得肚子不舒服。后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肝硬化即原发性肝癌。今年5月下旬,他住进市第三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

经过专业研判,周伟力和主管医生侯爱东结合病人实际情况,通过介入下行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手术进行治疗。术后,荣喜仁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一周后,出院回家。目前,荣喜仁身体状况良好。

荣喜仁的故事,是科室“求精务实、聚力创新”的结果,更是他们“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有力见证。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救死扶伤的“真本事”和“硬功夫”呢?近年来,以周伟力为“领头雁”的普外科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结合学科前沿发展新动向,及时更新升级医疗技术,使学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科室坚持走外科微创化道路,在肝、胆、胃、肛肠等专业开展一系列高难度的微创及PPH手术等新技术,逐渐完成从开放手术到微创手术整体治疗方式的转变,形成更加专业化的规范诊疗模式。

在一场场无影灯下的特殊战斗中,他们手中的柳叶刀,成了与病魔抗争的武器,面对一次次凶险的病情,他们犹如一个个勇士,用细薄的刀尖舞出一曲曲生命赞歌,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众多患者的信赖与称赞。

周伟力告诉记者,按照专科化、规范化、标准化、梯度化、高端化的发展目标,经过几代外科人的共同努力,目前,科室已经成长为有规模、有特色的专科科室。他们创新实施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根治术及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术、肝硬化门脉高压脾脏部分栓塞术,在华州区率先开展PICC深静脉置管及维护管理、肿瘤介入导管化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等手术,获得良好的评价。

勠力同心提升服务患者“真本事”

普外科现有医生9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主管护师3名。这个团队牢固树立“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理念,秉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经过多年磨炼,已经成长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医疗团队,先后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00余例、无张力疝修补术1000余例、前列腺电切术及膀胱镜检查800余例。

“周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更是一个善于挖掘别人‘闪亮面’的人!”谈起周伟力带队伍、育人才这一话题,科室住院医师姜兴虎笑着说道。

姜兴虎告诉记者,在做好人才梯队建设规划的同时,周伟力按照“科有特色、人有所长”的思路,制定科室发展与人才培养规划。每天晨交班时,他们进行“一周一课”学习,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室人员整体素质和诊疗水平的提高。

此外,他们还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邀请省、市医疗专家不定期到科室进行讲课、查房、手术带教,通过把专家“请进来”手把手带教等方式,不断提升科室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也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每周五下午是科室集体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由科室统一安排,要求医务人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撰写学习体会。平时,医务人员每天提前15分钟到岗,坚持班前“天天读”,及时了解国内外医疗技术的最新动态。同时,每周进行一次大查房,由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带领主管医生、护士长,对病区患者逐一进行检查,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提出诊疗思路,经过讨论后,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两项制度切实提高了青年医生的医术,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成为青年医生尽快掌握医疗技能的“速成班”。

梁博、姜兴虎、侯爱东、曹琼琼4名医师都是年轻有为的“80后”住院医师。就拿年龄最小的曹琼琼来说,出生于1989年的他今年刚刚30出头,不仅可独立完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及腔镜下尿路结石碎石治疗,而且熟练掌握男科疾病的诊疗方法,成为不可令人小觑的后起之秀。

诚如科室医生侯爱东所说,唯有练就自己的“真本事”,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这个团队里,他遇到了“好师父”“好师兄弟”,他的医术才得以不断提升和进步。

苦练内功找准服务群众“定盘星”

“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是,我们了解患者的真正需求吗?”数年前,在一次科室创新发展讨论会上,周伟力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引起科室所有医务人员的沉思。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室发展也是如此。

“患者王女士今年74岁,因‘持续性右上腹痛伴皮肤发黄10小时’之主诉来院就诊。病人体温38.5℃,皮肤及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明显。B超所见:胆囊体积增大,壁厚0.4cm,充满结石,胆总管内径增宽达1.5cm,内有结石数枚。入院诊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我的意见采取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下手术治疗……”这是两年前科室召开的患者术前讨论会上的一幕。

讨论会上,聚焦患者诊断及定位诊断依据、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四个问题,各位医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是一次个案化教学的学术盛宴,也是锻造年轻医师临床思维的良好契机,更是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的脑力激荡。

“只有接触患者,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临床思维才能真正开始,来源于临床实践的临床思维才能产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科室副主任李勃深有感触地说,对于一名医生而言,来源于临床实践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各种诊疗操作或手术过程中,更需要正确的临床思维判断能力,需要手和脑高度的结合统一。

在周伟力的要求下,培养临床思维能力成为科室人员的“必修课”。李勃告诉记者,在工作的同时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会、术前讨论及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多听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临床知识,特别是前辈的临床经验教训,可以启迪智慧,使自己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为此,科室经过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化的考核程序,不论是临床能力的培养,还是科研能力的提升,都紧紧围绕临床这个核心来进行。

“经过努力和实践,我们找准有效满足患者需求的‘定盘星’,服务患者的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周伟力说,临床工作是科室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了解患者的临床需求,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后,才能找到临床科研的方向。

新闻推荐

渭南市妇幼保健院 举办全市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培训

本报讯(通讯员同建华)为保障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落实到位,规范营养包发放流程,提高营养包发放率,普及科学喂养知识,近日,市...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