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雕出快乐人生

咸阳日报 2020-07-20 07:19 大字

万兴龙正在精心雕刻。(B)⑦

本报记者 崔亦馨

在彬州市有这样一位“80后”,他叫万兴龙,凭着对根雕作品的喜爱,一把锤、一把刀、一画笔,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构思,创作出一件件“藏魂于天然,纳灵于神工”的根雕佳作。

十几年的时间里,万兴龙已经制作出了上千件根雕作品。在普通人看来,烧火做饭的树根、废弃不用的朽木,都是些毫不起眼的东西,但经过他巧手加工后,却像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年少时,万兴龙对泥塑十分感兴趣,上小学时,只要是学校组织工艺品制作,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在就读厨师专业时,我就时常用食材、食物雕刻成各种艺术作品,毕业后,在山西、渭南、北京、杭州等地一边上班一边学习雕刻。”万兴龙说。

2008年,万兴龙在杭州工作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家很大的雕塑馆,立刻就来了兴趣,于是就在雕塑馆附近找了份餐饮工作,每天都要去雕塑馆,有时还会拿起那里的废旧木头雕刻一些东西。这一举动,引起了雕塑馆老板的注意,不久他便在雕塑馆当起了学徒。

“我是半路出家,所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思和努力,磨刀、修光、打胚、细刻、打磨、上漆,每一个工序都跟着师傅认真学。”万兴龙说,学习木雕很辛苦,灰尘大、衣服易脏,又枯燥,而且学徒好多都没有工资,但只要能学到东西,什么苦他也不怕。

宝剑需磨砺,梅香经苦寒。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和坚持不懈,万兴龙终于掌握了雕刻技巧,并融入自身的艺术天赋,成为了一名根雕艺人。

十二年的时间里,万兴龙辗转杭州萧山、云南、北京等地学艺、研习,从一个初学者逐渐成为技法成熟的雕刻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艺术创作水平,拓宽了构思视野,通过自己的双手,给看似平常的“朽木”赋予了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多年的在外漂泊,最令万兴龙牵挂的便是家中的亲人,父母年迈体弱,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万兴龙决定带着根雕技艺回乡创业。

但是,周围很多人对于他的创业很不理解,议论纷纷:抛弃高薪,回农村弄这些“木疙瘩”有用吗?

对此,万兴龙一笑了之,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技艺,同时也热爱这门艺术。于是他在彬州开了一家“黄土情根雕面艺馆”,店面开张不到一个月,他的技艺获得了大家的赞扬,周边等地的根雕爱好者都慕名前来参观、来料加工、定做,日子也慢慢有了盼头和希望。

当记者走进万兴龙家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雕刻着彬州市最为著名的“大佛寺”,院落里整齐摆放着上百种根雕作品。说起这些作品,他滔滔不绝。笑财神用老红樟雕刻、暮归用阴沉金丝楠雕刻、阳春三月一醉休用黑乌木雕刻、黄土情缘用黑乌楠木雕刻、大佛寺及向英雄致敬也均采用黑乌楠木雕刻……万兴龙一一介绍着他最为满意的几种雕刻成品,展台上还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面塑,个个形象逼真,引人注目。

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面对着一根普通的树根,万兴龙需要不断地揣摩、打量、构思,以其最大化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最后完成满意的艺术形象。这么一打量,有时会花费他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创作时会站着、蹲着、趴着,即使手脚麻木,短则十来天,长则几个月,他的专注力也丝毫不减。直到作品顺利完成,万兴龙脸上才会露出喜悦之情。

醉心根雕,痴迷泥塑,万兴龙将它们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又土又累,他也甘之如饴。对于万兴龙来说,家里的每一样作品都是他的珍宝,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也是他继续前行的力量,激发着他的热情,鼓励着他向前。谈到未来,万兴龙心情百感交集,他说,自己之所以一直在坚持,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一种对根雕艺术执着的追求,能从它们身上找到快乐。(B)⑦

新闻推荐

渭南市聚焦六大领域扎实开展安全排查

本报讯(记者史王萍)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市交通运输局从7月16日开始,计划用一周时间,聚焦干线...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