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姚二曼
她个头不高,扎着短短的马尾,着装朴素,说起话来,脸上总挂着浅浅的笑。前些年,她一直站在初中讲台的中央。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招考,她来到渭南小学,继续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她是渭南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段斌艳,不善言辞,却好研究。从高年级到低年级,段斌艳一有时间就会研究教学,研究和孩子们如何更好地相处。她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微不足道”,可就是这样的“微不足道”和“微薄之力”才成就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董辉(化名)爸爸,学校给孩子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你有空了过来取。”
“嗯,可以。”
几分钟后……
“算了,我还是给你送到老城的住处,你现在在哪儿?”
“在高新区送快递!”董辉父亲有些不好意思。
“刚好就在我家附近,现在我下楼给你送过去。”段斌艳接话道。
今年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开始后,段斌艳在批阅作业时发现班里的董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解后才知道,董辉父母离异后,他一直由父亲照顾。经过与董辉父亲沟通后得知,复工复产后,董辉父亲忙着送快递,孩子在家由奶奶照顾,奶奶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更不会辅导作业。
由于疫情期间宅在家不能出门,段斌艳打电话联系董辉,董辉奶奶在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含糊不清。多次沟通无效后,段斌艳决定把自己手头的学习资料整理出来拿给董辉。“让娃在家做好复习,不然拉下的课太多了,我也只能尽一点微薄之力。”于是,才有了上面刚开始的一幕。
复课后,细心的段斌艳通过观察,发现董辉在课堂上学习有些吃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课堂上提问,课后辅导。对于董辉的作业,段斌艳更是一丝不苟:“错题修改后,再拿给我,直到学懂为止。”
一次,她无意间问董辉:“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你送书?”“老师觉得我乖。”有些内向的董辉羞赧地告诉段斌艳。
“没想到孩子会这样说。”可就是这一个“乖”字,刺激了段斌艳对教学的思考。她知道孩子们所谓的“乖”和成人理解的“乖”有着天壤之别。
不仅是董辉,凡是段斌艳班里的孩子,她经常操心着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学习、身体以及心理等问题。
三年来,她也和孩子们一同在“成长”。
“二加三等于几?”这是段斌艳现在的数学课内容,可是三年前,她教的却是三角函数、方程式等初中的数学知识。
“刚来渭小,很不适应小学的课程和课本,简单的知识怎么能讲一节课呢?”段斌艳困惑不已,各种不适应接踵而来。她习惯了与初中学生的无障碍交流,习惯了与学生为攻克一道难题,大家一起思考、探讨、交流时的满满激情。
她甚至动摇过,是否不适合?是否要离开?
在“去”与“留”之间,段斌艳犹豫了很久。但经过与其他教师一起研究教材,探讨教学,甚至自我学习小学生的心理等,一个学期后,她决定留下来。
“老师之间的那种温暖和学校积极向上的氛围让人舍不得,尤其是作为带头人的校长给我们搭建了很好的成长平台,这就是留下来的原因。”如今的段斌艳已经离不开她的岗位。
她决定从一年级开始。起初,面对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小朋友,段斌艳略微有些慌乱。课堂上,有孩子举手说:“老师我要喝水。”一会又有孩子举手:“老师我要上厕所。”段斌艳信以为真。结果不到一会工夫,一大片孩子举手要喝水,要上厕所。
“刚开始从不怀疑孩子,总告诉孩子快去快回,慢慢地找出了规律,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第一个孩子是真的。”孩子们的小心思,段斌艳慢慢摸透了,也找出了办法。课前,她会提醒孩子们把该办的事情办完。
“五以内的加减法,教啥?”除了自己学习备课外,学校教研室的交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原来简单的算术,也能教出新意。段斌艳笑着说:“一年级的数学,也有很多算理,也有很多方法。”
除了教学,班级管理上她也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表扬鼓励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表扬学生要单独表扬,具体表扬孩子的哪一个点,不能笼统的表扬,马上发现马上表扬,发现问题也要马上批评。”说起现在上课,段斌艳头头是道,“我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能适应下来,现在还干得挺好。”
“段老师自己现在笑容多了,说话更温软了。”每每有老师这样说,段斌艳笑笑回答,可能和小孩子们在一起时间长了,享受现在的状态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建锋)为全面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切实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日前,渭南市司法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新时代“六好司...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