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芳不怕,我们送你回家!” 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助流浪人员回家小记
本报记者高娟通讯员王西军
17年后,河南籍流浪在外的王国芳终于回家了,他的父母、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焦急地在村口等待着……5月26日下午,在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悉心护送下,王金安的儿子——走失17年的王国芳回到期盼已久的老家,和家人团聚。
这是一场等待了17年的相聚,是一次“爱心接力”,也是社会救助给予我们最温暖的一个瞬间。
时间暂时回到2016年6月3日下午3时许,市救助管理站在开展“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中,工作人员在高新区中心广场巡查时,发现一名40岁左右的男子,蓬头垢面,衣衫破烂不堪,正在垃圾箱里捡拾垃圾。工作人员便上前与该男子进行交谈,沟通许久,也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初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经过一番耐心规劝,对方终于同意接受救助。
随后,工作人员将其护送至救助管理站。经过多次沟通,也未获得其家庭住址和个人信息。“先给他治病吧!”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科长杜小谋说。于是,他们一边精心照料给他治病,一边帮他寻找家人,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市救助管理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多次推送寻亲公告,并采集DNA信息进行比对,但一无所获。
转眼间,4年过去了,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该男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越来越好。
光阴流转至今年4月初,在一次沟通交流中,该男子口中蹦出“大岭头、朱阳关”6个字。寻亲工作人员“如获至宝”,紧盯这一线索,再次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重点询问,他断断续续说出更多与身份有关的信息。他说自己叫王国芳、哥哥叫王保国,还有一个妹妹叫王春姣,家在“大岭头、冬青树、朱阳关、五里川、石界河”。他还记得家里附近有一个集市,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妹妹徒步去玩。
工作人员迅速对长期以来收集到的零散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发现“冬青树、朱阳关、五里川、石界河”等地名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一带都有,便立即与西峡县石界河镇民政干事刘占怀以及冬青树村村支书宋银召取得联系,请求配合协查。没过多久,冬青树村委会反馈,该村以前确实有个叫“王国芳”的人,已经离家17年了。为进一步确认“王国芳”的身份,工作人员决定通过微信视频让其与家人相认。视频接通后,这对分开了17年的兄妹终于见面,看着视频中17年未见面的二哥,王春姣泪流满面,很肯定地说:“这就是我二哥。”
确认王国芳的身份信息后,工作人员激动不已,当即决定专程护送其归乡,与亲人相见。5月26日下午两点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经过4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到达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石界河镇冬青树村王国芳家。
当王国芳从救助车上走下时,早已等候在此的村民一下子围了上来,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熟悉的面孔,在外漂泊17年,如今已54岁的王国芳憨憨地笑了。“你可回来了,我的儿呀,我们想你呀……”说话间,王国芳的母亲喻花各抱住失散十多年的儿子号啕大哭。王国芳的父亲王金安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这个场面让众人唏嘘不已。
王金安、喻花各夫妇为了向工作人员表达谢意,将两面写有“大爱无疆善德永存”“为民排忧心系百姓”的锦旗送到工作人员手中。
“每一次把受助人员平安顺利地送回家,我们都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成为下一次甄别寻亲、护送返乡的动力。”市救助管理站业务副站长王勇说。
护送王国芳回家只是市救助管理站成功寻亲的一个例子。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开拓寻亲模式,逐步形成卓有成效的“531”寻亲工作机制,成立寻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运用“望闻问切、观体型、抠字眼、辨口音”等手段,深挖滞留人员信息,对有效线索逐条查清摸透,开展实地走访寻亲,今年以来,先后帮助4名长期滞留人员圆了回家梦。
“虽然为长期滞留人员寻找家的过程十分艰辛,护送返乡的路很漫长,但我们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吴超感慨地说道,下一步,将按照救助服务质量大提升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甄别寻亲工作力度,使更多受助人员尽快与家人团聚。
新闻推荐
韩晓艳我是一名血液检测员,转眼间,来到市中心血站工作已8个年头了。目前,担任检验科核酸检测组组长。我先后经历了血站核酸...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