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共享医改红利 —来自渭南市第二医院医共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的报告
?共话医共体发展
?了解患者就医感受
本报记者郑直通讯员叶晓军李璐乔淑会
“以前,去市里大医院就诊的患者很多,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群众却寥寥无几。自去年9月建立医共体之后,卫生院以往冷清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当谈起医共体建设为医院带来哪些变化和成效时,渭南市第二医院副院长、固市分院院长王小宁的心里暖烘烘的。
那么,王小宁口中的医共体是什么呢?在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问题中,它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带着心中的种种疑问,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渭南市第二医院一探究竟。资源下沉建立群众“家门口医院”
2019年12月27日(腊月初二)上午10时许,年逾六旬的临渭区故市镇杜王村王满仓(化名)老人上腹部突然剧痛不已,疼得直不起腰、说不成话,黄豆大的汗珠顺着鼻洼鬓角流个不停,可吓坏了他的家人。
“赶紧给卫生院打电话!”听到邻居的提醒,老人的儿子赶紧拨打固市分院的急救电话,不到20分钟,救护车呼啸而至,3名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跳下救护车,三步并作两步走,急急忙忙走进房中,进行紧急处置后,将老人放至担架,抬上救护车,救护车直奔固市分院而去。
到达医院后,经过医生详细诊断,王满仓老人被确诊患急性胆结石,必须立即做手术!打针止痛、抽血检查、测量血压、拍摄胸片、进入手术室……不到一个半小时,微创手术顺利完成,王满仓老人被推入病房,进入术后恢复治疗。
王满仓老人是医共体建设的受益者之一。
“以前,在我们这里做这样的手术可是不敢轻易下决定的事儿,如今,医共体的建设和推行,医院的医疗设备、诊治水平、手术能力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让众多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大医院高品质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言谈之中,王小宁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这是临渭区医疗卫生系统不懈努力的目标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该区围绕让群众“少生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个目标,在全国医改政策指引下,不断探索医共体建设的途径。市第二医院敢为人先、勇立潮头,2019年9月,与原固市卫生院结为一体,对区域医共体建设进行有益尝试和实践。
“医共体究竟是何物?”医共体推行之初,众多医务人员对这个“新生事物”一知半解。
“简单地说,医共体就是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由县级医院托管基层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结成一家、连成一体,打破人、财、物的阻隔屏障,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农村群众的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有效解决农民朋友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19年7月下旬,在市第二医院组织召开的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上,副院长吴农田的一番话语让众人心中豁然开朗。
2019年9月26日,对于故市镇周边的群众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心中的好日子。这一天,临渭区渭北区域医疗中心在固市卫生院正式启动。同时,市第二医院固市分院在此正式揭牌,此举不仅标志着市第二医院与固市卫生院医共体建设由构想变成现实、由文字方案变成实际行动,而且硬件设备、医疗技术、整体水平也迈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推进医共体建设,市第二医院采取人才资源和医疗设备“双下沉”的方法,派遣行政中层骨干任固市分院副院长,长期协助管理分院医疗业务。抽调3名副主任医师、4名住院医师及3名后勤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常驻帮扶人员,进行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支援。每周定期选派医术“大咖”走进固市分院,进行接诊、巡诊、查房,基层医务人员“零距离”向“大咖”学习新知识,百姓面对面向名医问诊,着力提升分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全力打通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在为固市分院积极输入“软技术”的同时,又竭力提供医疗设备的“硬支持”,为其配备CT、磁共振、胃肠机等价值100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
通过近8个月的探索与实践,激活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潜力,提升村级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固市分院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大提速,镇域“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防治体系初见端倪,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的愿景日渐显现。
上输下送打通区镇“救治路路通”
如果说医疗资源下沉为百姓建起了“家门口医院”的话,那么,市第二医院在推进医共体建设中的上输下送模式,则为百姓打通“最佳抢救黄金时间”的“生命通道”和病后恢复治疗的“修养宝地”。
“我院收治了一名年过七旬的患者,张口呼吸,口唇发青,意识处于昏迷状态,病情危重,请求支援!”2019年10月22日凌晨2时许,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的电话骤然响起,拨打电话的是固市分院的一位值班医生。
接到求助电话后,市第二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医务人员动作麻利地登上救护车,警灯来回闪烁,慢速双音来回转换,救护车火速赶往固市分院,一场紧张的“生命接力赛”就此开始,从火速接运到抢救治疗,不到一个半小时,这位患者转危为安。
这是成立医共体之后,市第二医院为固市分院开通转诊绿色通道的一个事例。一旦分院接收到急重症患者,市第二医院可直接派车接诊病人。而在出车的同时,派驻分院的医生第一时间与医院相关科室做好对接,及时沟通病人症状、病情,为后续接诊、做手术做好准备。
“转诊渠道的有效畅通,不仅为患者赢得‘黄金救治时间’,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医院与分院之间依托医共体平台,还构建起治疗、康复以及后期护理等服务链,将患者后期康复治疗转回‘家门口’的卫生院,既为患者提供连续、方便、实惠的医疗服务,又为医院减轻床位负担。并且,惠及数以十万计周边群众的渭北区域医疗中心的作用与功能日益凸显,可谓是一举三得!”吴农田对医共体建设感触颇深。
患者王珍玲患有腔隙性脑梗塞、高血压病3级,致使左侧肢体偏瘫。去年12月,经市第二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固市分院中医服务区进行康复治疗,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药汤剂调理、现代康复训练等治疗方法,月余之后,王珍玲病情明显好转,开始独立行走,终于告别困扰多年的顽疾。其爱人向医务人员送上一面锦旗,以表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回到固市分院进行恢复治疗,不但医疗费用节省许多,而且我的家人也不用再在村里和市区之间来回奔波,路费又省了挺多!”在王珍玲的心里,虽然对医共体的概念还有些模糊不清,但在她脸上那灿烂的笑容里,记者看到医共体带给群众的实惠和便捷。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医共体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故市镇东屯村村民赵仓娃(化名)今年52岁,患有冠心病多年,由于常年“没当回事”,今年1月上旬,他突然感到胸口闷痛,伴有呼吸困难,慌了神的他被家人送到固市分院就诊。值班医生安排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情况不妙”后,随即,将心电图上传至市第二医院专家群进行会诊,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诊治,终于让赵仓娃悬在喉咙眼的心放回到肚子里。
优化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高品质服务的重要保证。为此,市第二医院克服诸多困难,建立并运用云平台、微信群、视频平台等载体,想方设法推进远程平台建设,从根本上破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专家级的诊疗服务。截至目前,该院已经完成远程会诊30例。
上下联动当好村民“健康守门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送人才、配设备、建平台,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举措,但关键之举还在于如何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让其真正成为村民“健康守门人”。
“磁共振成像(MRI)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检查技术……”5月20日,固市分院会议室座无虚席,市第二医院派遣到固市分院长期支援的医学影像中心副主任杜拥护正在为医务人员讲解影像业务知识。讲座中,他结合大量图片和典型病例进行点评分析,耐心细致地向基层医务人员传授如何诊断疑难血管性病变,如何早期发现大脑、肺、肝、肾等脏器的恶性肿瘤病变,如何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等阅片技术经验。
杜拥护幽默风趣的语言、翔实生动的表述,让聆听讲座的人脑洞大开、受益匪浅。固市分院医生杨长颖说出众人的共同感受:“通过聆听讲座,为我今后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医学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用不上”,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普遍现状。在对分院人才培养上,市第二医院可谓是煞费苦心,本着“合作一体、共同提升”的原则,要求支援医生必须做好传帮带,从人才培养、专科扶持、技术提升、双向转诊等方面对联盟医院进行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医院品牌科室的专业特长,通过“走下去”支援培养的模式进行帮扶,与固市分院在人才培养、科室建设、诊疗技术等方面共同发展。于是,定期举办的大学堂每周与大家不见不散。同时,该院又通过“送上来”的模式,分期分批对固市分院医务人员进行为期一到三个月时间不等的业务培训。
“大医院与小医院的最大区别,可能就是思维理念的不同。”谈起在市第二医院培训的感受,固市分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陈素萍感慨万千。她说,消毒供应工作如履薄冰,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大错。通过培训,让她心中树起时刻要有“防大于控”的观念。
该院还通过科室联盟的方法,采取大科室带动小科室发展的思路和理念,从而带动固市分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生个人医术技能的提高也好,还是基层医疗机构整体诊疗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服务百姓的水平和能力。那么,医共体通过8个月的探索与实践,在服务农村群众方面又有哪些明显变化呢?
“真没想到现在看病都不用出家门了,在家里就有县级医生上门来给我做体检,还经常提醒我们按时吃药、增减衣服。”说起固市分院上门问诊一事,李家村村民、年逾七旬的李秦晋(化名)老人激动不已。老人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常年服药,需定期做相关检查。
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以后,老人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老人情况特殊,我们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随访次数,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使老人维持正常生活。”王小宁诚恳的语言里饱含了对老人的深厚感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就是我们‘二院人’的奋斗目标。”市第二医院院长徐兆宏满怀深情地说,医共体建设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了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他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积极探索完善医共体建设,矢志不渝、一往无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田婷)近日,市卫健委确定全市22家医疗机构54个专科为第三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和儿童保健科两...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