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建公益工作室 让在外打拼的父母收到留守儿童的“家书”
远在广东打工的父母,收到了从渭南临渭区桥南镇寄来的“家书”,视频和照片上的笑脸,书信上的问候,寄托着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好几个月过去了,如今每每想起这件事,大学生腊林涛既感动又欣慰。
事情还要从年初说起。培华学院大二学生腊林涛和同学们拿出自己的3000元奖学金,准备用这笔钱给留守儿童们购置新年礼物。经过协商,几个年轻人选定了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的留守儿童中心。
“当时我们给那里的孩子们买了学习用品、暖水袋、手套等礼物,孩子们都很高兴,但是期间我们发现,孩子们不单单需要物质的资助。”腊林涛说,他和同学了解到,这里的留守儿童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父母多是外出务工者,许多孩子想念父母,但不知如何表达。
因为腊林涛和同学们所学的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家一合计,决定利用自己所学,给孩子们拍摄照片,同时用视频和书信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思念,然后寄给外出务工的父母。
在拍摄现场,一名一年级的小女孩给腊林涛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女孩和爷爷奶奶、哥哥一起生活,只知道爸妈在广东打工,并不知道父母在外从事什么工作。就在腊林涛和同学们去的前几天,女孩接到了父母的电话,得知他们春节不回家。说着,女孩红了眼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听说可以拍摄视频发给父母,女孩瞬间扬起笑脸,对着镜头唱了一首《桥边姑娘》。
腊林涛说,他上大学后便开始接触公益,电视上的许多正能量新闻和节目里的好人好事对他触动很深。他和有同样想法的同学们组建了公益工作室,几年来,他们去秦岭拾垃圾、看望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疫情期间,他们还义务参与到防疫工作中。本报记者白圩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樊星实习记者宋磊)5月28日至29日,渭南市政协副主席徐月凤带领科教文卫体委员会部分委员,就渭南市职业教育工作进...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