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推渭南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姜晓
4月22日,渭南经开区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成果展示会召开,飞手使用无人机巡田技术对田块进行数据采集的景象,吸引了众多观摩者的目光。
据了解,100亩土地的数据采集,无人机巡田技术仅需4分钟左右。这是渭南福康农服公司今年新推出的一款实用数字服务平台———“慧种田”的功能之一,也是该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之一。该数字服务平台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全面整合种肥药等农业生产要素,让用户足不出户便可实现在线查看作物长势情况,了解土壤肥力、墒情、温度、积温积雨等农业生产关键决策数据,并提供精准化的农事补救措施。
渭南福康农服公司,只是渭南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链条上的一环,是渭南市农业社会化体系持续健全的缩影。自2019年初经开区被市农业农村局确定为创建“渭南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区”试点县区以来,渭南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多元化服务组织蓬勃兴起,服务领域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也涌现出了一些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
建立农服“全链条”
被确定为试点县区以来,经开区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带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努力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实践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试点取得实效,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经开区成立了由管委会主管领导任组长,区农综局、区财政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综局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和指导,成立项目技术专家组,组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质量抽查、项目验收等,确保项目试点取得实效。
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作业服务面积6万余亩,有效地调动了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做到了农业生产“愿意托、专业干、规范做、效益增”,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增收”问题,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选好农服“好管家”
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开区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了渭南市福康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渭南经开区众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渭南市临渭区碧野秸秆综合利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他们均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服务经验,拥有与其服务内容、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专业农业机械设备及农业技术力量,形成了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有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队伍,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经开区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菜单式”服务套餐,农户本着“托管自愿、有偿服务”的原则,与其签订“托管服务协议”,对粮食作物生产环节进行托管服务,从种到收实现“统一机械整地、统一机械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对秸秆回购进行“肥料化”“饲料化”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从传统的产前环节,扩展到粮食“订单收购”等产后服务。
确立农服“金标尺”
按照原则上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30%,单季作物亩均补助规模不超过100元的指导性政策意见,以及着力支持农业生产关键且薄弱环节,经开区合理确定补助标准,重点支持“小农户”。农户自主选择社会化服务项目之后,双方按照市场机制协商确定服务价格。资金补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财政按照服务合同实际作业量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补助。
为规范服务、保证质量,经开区制定了《耕翻整地作业标准》等行业标准,既便于农机手和植保作业人员操作执行,也便于农户和相关人员监督管理;制定了服务流程、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指导服务主体分类建立服务台账和档案,要求各服务组织严格执行服务流程、履行服务协议、保证服务质量。
同时,服务组织利用数字化管理工具,对每一项农事操作都“记录在案”,确保高标准、严要求完成作业任务,让农户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收益”、安安心心“托管”;加强对服务主体履约情况的监管,将农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对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达不到标准的情况,及时取消其服务资格,追究其违约责任。
经开区通过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托管,统一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机械作业,将农机农资农技农艺等生产要素深度结合,实现了规模经营效应,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为加快推进渭南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建锋通讯员刘淑侠)4月16日,渭南市公安局华州分局交通管理大队塬区中队查获一起无证驾驶、无牌驾驶、无头盔驾...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