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去 我不悔” 一线医护人员讲述来自三张医学隔离观察点的故事

渭南日报 2020-02-18 01:20 大字

本报记者彭一鹏

2月8日,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曹杨一个人坐在家里的窗前,望着窗外空荡荡的街巷。

这是她32年来第一次一个人过元宵节。这也是她从临渭区新冠肺炎三张医学隔离观察点返回,居家自我隔离的第五天。

五天来,她每天都睡得很晚。尽管没有了工作压力,可她还是睡不着。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里的那根弦始终绷着,还是因为前几天高压下的工作成了惯性。

坐在窗前的曹杨在发呆,偶尔拿起手机,却不知道该看什么。网站上、微信朋友圈里、抖音上……到处都是新冠肺炎的内容。她有些害怕。她想给老公打个视频电话,可今天已经打了四五个了。思虑良久,她打开微信,给同事发去一条信息:“我想回隔离点……”

曹杨是渭南市骨科医院的一名内科大夫,1月26日晚上11时30分,她报名支援武汉。也是在这一天,渭南市首批支援武汉的抗击新冠肺炎护理应急队出发了。

看着手机里的新闻,曹杨久久不能入睡,脑袋里一直想的都是她前往武汉的画面。

再醒来已经是上午11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让曹杨回到了现实。电话是医院打来的,通知她尽快到医院报到。

来不及收拾,她拿起身份证就跑出家门。

来到医院,和她一起的还有另外三名护士,在副院长办公室开了个短会,通知他们要组成紧急医护小组,马上开始培训。培训内容是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曹杨的脑袋一直嗡嗡响,这么快就要出发了吗?培训结束,一辆救护车已经停在马路边,上车,出发。紧张的气氛所有人都感觉得到,也没人说一句话,只能听到隔着口罩呼吸的声音。

车子开得很快,没多久就到了。迎接他们的是临渭区三张卫生院的副院长齐应科。

“欢迎你们。”简单的寒暄和介绍后,大家才知道了这次的任务——组成临时医护团队,管护临渭区首批隔离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而这里,正是临渭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成立的第一个医学隔离点。

“别怕,只要自我防护到位,被传染的几率就很低。”齐应科鼓励着新来的同事,这也是经历过17年前非典防控老兵必须要做的事。

“请记住我的话。我们是医生,我们穿着这身衣服,戴着党徽,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负起这个责任。”齐应科的话让曹杨记忆犹新。

齐应科也注意到了曹杨,这个刚来到隔离点的医生,虽然只有32岁,可在新来的4人中,却已是最年长的了。个子不高,但她的行事果断却让齐应科印象深刻。

经过多次疫情防控的齐应科是过来人,像曹杨这样很快镇定下来并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新人并不多见。

“这个隔离点有42间独立留观室,现在只住了两间,再除去卫生间不能使用的两间,我们还剩38间留观室。后面会来多少人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必须先责任到人。”齐应科说。

在了解了隔离点的基本情况后,曹杨很快确定了这个团队的岗位职责。齐应科和三张卫生院的人员负责后勤保障与消毒工作,曹杨负责隔离人员心理健康及病情诊断、治疗,另外三名护士负责日常护理。随即,便是对物资的清点、准备。她知道,更艰巨的考验很快就要来了。

1月27日晚7时,救护车的汽笛声撕破了夜的宁静。

曹杨已经记不清那天到底来了多少辆救护车,但她记得那个晚上,24名确诊患者的亲密接触者被送到了这里,然后又被逐一安排进留观室。

她还记得,那些进入留观室的人们都站在窗户旁,看着院子里那些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医护人员和一直闪着灯的救护车。他们脸上的表情是呆滞的,如果不是蓝色的光透过玻璃在他们脸上不停划过,她甚至觉得时间在那一刻冻结了……(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 凝聚辖区“金融力量” 疫情之下体现“金融担当”

本报讯(通讯员郭文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按照各级党委工作部署,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多渠道为打赢...

渭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渭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