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灯 记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小侠
本报记者 张晓玲
她从事特教工作25年,以教师的担当、母亲的胸怀,先后为400多名残疾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她身残志坚努力奔跑,用爱心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用生命诠释着人生的价值。
她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校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入选“中国好人榜”的渭南市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小侠。
追梦特教努力奔跑
走上特教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从陕西省棉花机械厂辞职,应聘成为临渭区阳郭聋哑学校民办教师需要极大的勇气,这就是张小侠。
1994年,21岁的张小侠开始了自己的特教生涯。两年后,学校因经费短缺被迫停办。“管管孩子吧!”一个家长请求,两个家长请求……
从犹豫,到“好吧”,再到“放心吧”,在家长祈盼的眼神中,张小侠决定接管这些孩子。家长们你送来桌子、凳子,他送来黑板、床板,就这样,一个名叫曙光的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
白手起家、没有经验,租住民房、四次搬迁,教师走了一茬又一茬。最困难时,捉襟见肘,张小侠坐在一边不知偷偷哭过多少次,抹把眼泪拾柴火烧锅,骑三轮车卖对联、卖年画,捡破烂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她既当老师又当妈,批改作业,洗衣服做饭,查床哄哭闹的孩子入睡,彻夜照顾生病的孩子。为了让聋哑孩子进入“有声世界”,她借了两万元买回一台可供16名学生同时使用的大型语训机。
身残志坚乐观前行
现实总是残酷的。2000年,接连的疼痛让张小侠倒下了。医生诊断:胸椎部髓内肿瘤。她念叨着:“我真的不行了,孩子们可咋办呀?”手术进行前,她悄悄留下遗言:“我若下不了手术台,请把我的器官捐掉,用我的爱给孩子们换一所正规的特教学校,让残障孩子能够继续读书!”
手术非常成功,但身体三分之二瘫痪。张小侠每天垫着纸尿布、坐着轮椅给孩子们上课。她照顾着孩子们,孩子们也照顾着她,大孩子扶着她锻炼,小孩子拉着她的鞋带向前走,慢慢地她站起来了。
她带着孩子们去踏青,孩子们大手拉着小手,最捣蛋的孩子为她推着轮椅,以此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促使孩子们团结友爱;她带着孩子们去养老院,为老人剪指甲、洗脸洗头洗脚、晾晒被褥,用行动回报社会;她带着孩子们去广场,捡垃圾、拾烟头,树立环保意识,做文明小市民。
“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她用一言一行教育着孩子们、引导着孩子们。她四处奔走,为家庭贫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聋哑孩子静静凑齐手术费。病愈后的静静懂事的给小孩子们梳头、喂饭、擦鼻涕,俨然是个学姐的样子。校园里,大孩子帮小孩子,大孩子管小孩子,大孩子带小孩子蔚然成风。
真情奉献爱洒人间
存爱心,行善举。2012年,家人为张小侠筹集了15万元二次手术费,张小侠舍不得用,要建学校。爱人主动将正在经营的两辆货运车卖掉,支持她建学校,圆她的梦。
新校舍建起来了,98个孩子欢呼着,有的从家里拿向日葵籽、菜种子,种在校门口的空地里,有的从堤坝捡来冬青栽在花园里,打扮着自己的家。
没有人知道,高烧之中,张小侠去外地帮助陌生的聋哑少年,三天没喝一口水;没有人知道,通宵不眠,张小侠守护在“妄想症”孩子的床边,15个日日夜夜把孩子拉回现实;没有人知道,为了帮助大龄聋哑青年,张小侠拖着病体不分昼夜地教其写字算数;没有人知道,张小侠带着一群只会指手画脚,被人歧视的残疾孩子在商场学习购物……
孩子们将“老师”叫成了“妈妈”。一声“老师”,让张小侠有了无尽的责任,一声“妈妈”,却给了张小侠无限的力量,她想着孩子们的现在,更想着孩子们的未来。
她教孩子们学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力、自强、自信、自尊的生活;她教孩子们绣十字绣、做饭、种地,谋得一份生存之道;她为有才艺的孩子请家教,送到外地专业学校学习,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岁月如梭,转眼间,张小侠46岁了。长大的孩子该怎么办?张小侠希望把学校办成公益基地,形成残疾儿童托养中心、康复教育就业中心,实现以残养残的服务模式。同时,希望有爱心人士来接管,让孩子们在这里持续、长久,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贾维记者吕佳)12月19日下午,由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歌汇暨渭南市群众文艺团队星...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