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馍上学的岁月
渭南高级中学李国旗
岁月的车轮已经行驶到了21世纪的新时代,如今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比,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天天过年。然而,穿过漫长的历史隧道,上世纪70年代初那段背馍上学的艰苦岁月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是1972年10月,同学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一级是推荐上高中的。可突然有一天,班主任召集我们班学生开会传达了上级精神,说是我们升高中必须参加考试,然后择优录取。接下来就是紧张的两个月复习,晚上点煤油灯,下晚自习每个学生的两个鼻孔都是黑呼呼的。年底我们参加了高中升学考试。1973年的春节是在焦急不安的等待中度过的,元宵节刚过,录取通知书就来了,我被录取到临渭区(当时的渭南县)阳郭中学。从此,就开始了两年背馍上学的生活。
我家住在临渭区阎村镇李庄村,距离阳郭中学10公里。每周从家里到学校往返两次,周日下午背馍到学校,下个周三下午返回家里取馍再到学校赶上晚自习,直到周六放学。这个时间是固定的,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我背馍上学两年,一直用一个土布白布袋背馍,一次背12或13个馍。这个年代,家境好一点的学生背的馍是纯麦面做的,但这些学生占的比例不到5%。绝大多数都是少部分麦面夹杂大部分玉米面。条件再差的有纯玉米面,或者玉米面夹杂红薯面。我家七口人,父母亲和四个哥哥,家境特别困难,每年分的粮食接不住茬,至少缺两个月的粮食。所以我背的馍就是玉米面加红薯面。由于馍在布袋里面透气性差,夏天的馍容易发霉,三天就长毛了,常常是用毛巾擦拭一下之后吃。冬天的馍成了冰块,像石头一样坚硬,用牙一啃,就是两道白牙印。每到开饭时,到开水灶打一碗开水,吃馍就点咸菜,喝一碗开水就是一顿饭,咸菜是用白萝卜腌制的。还有一种吃法是馍泡在开水里,再放入咸菜,这个叫开水泡馍。后来家里用一些面放在锅里干炒后,背馍时带一点,开饭时炒面用开水一烫,就成了一碗黏糊的饭,加上馍就菜,就是一顿美餐。三天13个馍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吃不饱是肯定的,但只能这样将就。学生宿舍是通铺,馍布袋都在半墙上挂着,常常会有老鼠惦记,老鼠咬过的地方消掉一层后继续吃,还没有哪个人因为老鼠咬了而扔掉整个馍的,可想生活的困难程度。宿舍里有时会因为谁的馍少了而怀疑是某个学生偷了馍。常常弄得相互猜疑,相互防备,有时甚至还进行“侦查破案”,弄得气氛紧张,鸡犬不宁。但过一段时间,实践证明怀疑的对象却是一桩冤案。不是丢馍的人自己记错了,就是老鼠惹的祸。
我有个很要好的同学叫于卫星,他家在距阳郭中学一里路的高家村,他父亲是养蜂的,家境比较好,我常常去他家,喝过蜂蜜水,吃过饭。有时他也给我从家里拿点馍。我们在学校的两年,有时会去生产队参加劳动。修地、夏收、秋收,有时农民也会给我们管饭。当时能吃别人一顿饱饭,那是非常幸运的事,心情可以舒畅好长一段时间。大约到了1974年,我的家庭情况稍有好转,让我搭上了学生灶。从家里背馍就大幅减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这段生活虽然比较困苦,但精神面貌、心情始终处于高涨状态。这种心态有两个因素作支撑,同学们广泛接受的一条,也是教师常讲的,和当年红军长征时期相比,我们现在处于和平的学习环境,已经是非常好了。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个因素,让我心理满足的是我上学背馍,家里基本就没有馍,父母和几个哥哥在家干重活,吃的比我差。想到这,我总有点愧疚感,面对父母兄长,如果不好好学习,那就是一种犯罪。记得有一次,灶上中午蒸的包子,我买了10个包子,借了同学一个自行车,利用午休时间给家里送回去,下午上课前又匆匆赶到学校。尽管紧张劳累,但我心情特别高兴。我深知,这是对父母兄长辛苦供我上学的一份浓浓的感激之情。
背馍上学的岁月,其实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一段美好岁月。它给了我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坚定的生活勇气,也给了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意志。恢复高考制度后我考学一举成功就是那段刻苦发奋读书的最好证明。因此,我非常感谢那段背馍上学的岁月。我要永远致敬那段背馍上学的岁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钰捷)12月11日,陕西宴席发展讲座暨陕菜之都品牌建设表彰会议在渭南城区仓颉饭店举行。陕西会客厅总经理张世兴...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