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夫,周革川!” 临渭区杜桥办惠园小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周革川和患者间的暖心故事(上)

渭南日报 2019-11-21 00:54 大字

本报记者郑直王小丽

在渭南城区朝阳大街西段以惠园小区为中心的周边诸多小区居民的眼中,临渭区杜桥办惠园小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全科医生周革川是个好大夫。

那么,周革川“好”在哪儿呢?为了一探究竟,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去看一看周革川和患者之间都发生了哪些事儿。

“打个电话,周大夫就到!”成了众多小区居民的共识。家里老人病了,小孩有个头疼脑热,不方便前往就诊,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一个电话,周革川肯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家里。这还不算,他还经常“不请自到”,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老人上门服务。

从小诊所到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一“习惯”周革川已经坚持了17年。

2002年,三十岁出头的周革川干了一件让亲朋好友“怎么都想不通”的“大事”,他辞去西安大医院的工作,放弃前途无量的职业生涯,在惠园小区开了一家前途未卜的小诊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开启了漫漫出诊路。

在惠园小区B区年近九旬的王浩然老伴的眼中:“周大夫与自己的儿子没有啥区别。”

在老人的记忆中,十几年前就开始与周革川频繁打交道了。那时,两位老人均已是七十挂零的年纪,身体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坦是常有的事儿,就常常往周革川的诊所里跑,一来二去,彼此之间就成了熟人。给老人印象最深的是,周革川一是嘴甜,不叫“叔、姨”不开口;二是特别细心,从每天的起居时间到生活习惯,从饭量大小到散步锻炼,都仔细地问个明明白白。一旦遇到刮风下雨,老人出行不便时,只要一个电话,周革川就很快赶到。去年,王浩然老人因肺心病、冠心病等,前往西安某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已经卧床不起的老人在家继续治疗。孩子要上班,不能时时伺候在床前,老伴年老昏花,输氧气插鼻管的事又干不了,这可难坏了一家人。怎么办?为难之时,他们突然想起了周大夫,就打电话告诉了周革川。

“姨,您老人家放心,打针、吃药、输氧气插鼻管的事就交给我……”不到十分钟,周革川便赶到老人家中,一边动作娴熟地为老人插上鼻管输上氧气,一边宽慰老人。从此,周革川又成了老人家中的“常客”。

周革川不仅是王浩然老人家里的“常客”,更是惠园小区周边多个小区居民的“家庭医生”。

居住在渭南市军干所的李俊英老人,今年已83岁高龄,因患糖尿病综合征导致失明,常年卧床不起,生活全靠家人照顾。

“周大夫真是个好大夫!”一提起周革川,老人的女儿难掩心中的感激之情。她说:“周大夫多年如一日,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每周至少两次上门为母亲打针、输液、检查身体,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就是做儿女的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此细心和耐心。”

卫生服务站公卫大夫李虹告诉记者,像王浩然、李俊英这样年龄大、患有各种老年病、需要上门出诊的老人,在卫生站辐射的小区就有620余人,这些老人迫切需要像周革川这样的大夫,守护着他们的身体健康。

620余人,看似一个不大的数目,但是,这足以让周革川和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每天早晚都行走在出诊的路上。

李虹说,周革川是一个从不给自己放假的人,每年365天,无论酷暑严寒,天天出诊,每天二三十人次,一年下来出诊近万人次。

写起来简单,读起来轻松,但是,作为常人,我们怎能亲身体会到周革川终日奔波的辛苦,感受到他的劳累。17年来,在大家团聚享受幸福的欢乐时刻,周革川却在患者床前忙前忙后。17年里,在万家灯熄、众人安睡的宁静之夜,周革川还行走在出诊的路上。而他17年的默默坚持,就像一眼泉水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却滋润了大家,沁人心脾,让人感动,成为群众心中的“健康守护者”。

在惠园小区及周边的多个小区内,周革川成了无人不识的“公众人物”。诚如电信小区年逾七旬的张丽华老人所说:“周大夫对大家每一个人都好啊,他看病特别认真细心,真为我们这些老年人提供了方便!”

是一种什么样的执念,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让周革川如此奔波如此忙碌?

“作为一名社区医生,就要时刻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尽心尽力守护好一个个家庭的健康,这既是医生的本分,更是医生的责任!”周革川,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区全科医生,没有壮志凌云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不凡壮举,他只是用一颗滚烫的情系居民健康的平凡之心,以他的医者仁心,赢得社区居民的由衷点赞。

新闻推荐

读红色档案 悟初心使命 市档案馆举办分享交流会

本报讯(记者王晓宁)11月14日,市档案馆举办“读红色档案悟初心使命”分享交流会。交流会上,市档案馆4名党员干部饱含深情地分...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