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温室好种地

渭南日报 2019-10-15 09:11 大字

渭南日报记者刘虹文/图

刘雪妮就爱种地。

生活在城里的人,一定会认为她在说假话。谁不知种地苦,还旱涝不保收。

可刘雪妮真的爱种地。瞧她大棚里种的东西,就知道这个华州区下庙镇下庙社区的农民多么热爱她脚下的土地。什么草莓、甜瓜、辣椒、豆角,满满当当占了6个大棚8亩地,其中草莓就有4个品种。且不说还有几株桃、石榴和两亩露天葡萄。她还会根据时令种些西瓜、西红柿、各种小菜等。

总而言之,她不能让自己闲着,也不能让地闲着。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刘雪妮种多个品种的农作物,自有她的道理。首先她敢创新,相信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比如刚种下的草莓“京郊小白”,就是新品种,她是下庙社区引进这个品种的第一人。

她还爱学习,不管学什么,只要有机会,绝不放过。就连妇联搞的家政培训也要凑热闹,按她的说法,是为抱孙子做准备。其实她才40出头,抱孙子还得些年。为了学习草莓育苗和田间管理技术,前年她跑到北京和扬州去,花了好几千元。虽然心疼钱,可确实学到了真本领:这两年她的草莓都是自己育苗,不但节省成本,还避免了因购买次品苗子而误了庄稼。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不愿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作为移民户,家底本身就薄,承受不住大风险。2003年,刘雪妮的丈夫在北京打工,因胃穿孔延误治疗差点要了命,从此落下病根,稍微吃的不合适就肠梗阻要去医院治疗。

这些担惊受怕的事,她都能挺住。最让人绝望的是,把丈夫从北京接回家那年,一到家,一家人傻了眼:墙倒房塌,洪水把家淹了。一下子什么都没了,可她有丈夫、孩子和亲人。“最让我欣慰的是有个温暖的家。孩子懂事听话。公公70多岁了,每到农忙时节,还下地帮我干活。丈夫呢,不管我折腾什么,他都支持。尽管身体不好,可是只要我在地里,他就陪着我干活。镇上还给了我个‘最美家庭’的荣誉呢!”刘雪妮看着丈夫幸福地说。

“有一年过年,手上只有200块钱,把人愁的,亲戚都没法走。孩子冬季学费靠压岁钱,夏季学费靠早玉米成熟。很多人不理解,说条件差还让娃到城里念书,可我重视娃的教育,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为改变家境,刘雪妮种了10多亩西瓜。“西瓜每年能挣5、6万元,有了钱,就有了建大棚的勇气。”

2015年,她建了一个大棚种草莓。初种草莓,一棚就卖了4、5万元。尝到甜头的她,随后按一年一棚的发展速度建了6个棚。她从不雇人干活,一方面嫌别人干得不好,另一方面为了省钱。包括建大棚,所有钢材都是她和丈夫架起来的。

爱拼才会赢,每年纯收入都在12万元左右的她,再不喊命苦了。时令已到深秋,葡萄可以卖了,草莓长势良好,今年又是丰收年。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再建两个日光温室。”问她建日光温室种什么,她笑着说:“种地啊。”

新闻推荐

平凡岗位上奋斗出别样精彩 记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临渭区环卫工人王炳文

本报记者郑直徒手掏粪、雨中铲泥、寒冬黑夜疏管道、骄阳之下抽污水……亲朋好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心疼地说:“老王,你咋找了这...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