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果红人欢笑
本报记者 史王萍 通讯员 井孝民
雨后的下李塬,到处是满眼的绿意。向南远眺,茂密的山林,青翠的山峦,山坡上的花椒园、核桃园一片连着一片,掩映在绿叶中粒粒饱满的花椒,压弯了枝头。
眼下,核桃采摘已经开始。山坡上,不是手挎竹篮采摘花椒的村民,就是手拿袋子采摘核桃的群众。一阵阵微风吹来,椒香芬芳,沁人心脾。
跟随华州区大明镇下李村支部书记、利民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进良的脚步,记者沿路迎坡而上,向花椒园走去。路边田间,坡前坡后,到处都是果实累累的花椒树。
若不是亲眼所见,任谁也不会相信,20年前这里地势高低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小雨满地流,大雨冲成沟”,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广种薄收,维持温饱都困难。
下李村位于华州区大明镇东6公里处的下李塬,南靠秦岭,东西被大沟隔断,是一条南北狭长3.5公里、东西宽1公里的土塬,全村辖区6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354户1274人。有耕地2200亩,沟坡地1500亩,林地6000亩。该村的耕地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整修的沙石地,贫瘠干旱,高低不平,种粮产量低。
1999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在林业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华州区对辖区所有粮食产量低、耕作不便的坡台地、沙石地、台塬地实行退耕还林,倡导群众栽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木。
“2001年我们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当时群众心里不踏实,害怕不种粮食温饱没办法保障。如今事实证明,种植花椒后,山绿了,群众的日子更好了。”任进良介绍,“从2003年发展花椒种植后,如今全村花椒种植达到人均一亩,每年花椒收入在万元以上。”
“在调整产业上,我们走了不少弯路,现在终于找准方向了。”任进良介绍,为发展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他们先后经历了栽桑养蚕、种植苹果、发展红杏、种植烤烟等产业调整,但均没有达到预期效益。
2003年在镇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支持倡导下,下李村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组织群众利用坡台地、贫瘠地栽植花椒、核桃,当年栽植花椒890亩,2007年890亩花椒卖了100万元,一下子让群众尝到栽花椒的甜头。
过去是“拿着苗子撵着群众栽”,现在是“群众掏钱买苗子栽”。2008年花椒价格下滑、销售难,村上成立了花椒协会,任进良牵头组建了利民花椒专业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了花椒销售难的问题,群众发展花椒的劲头更足。2015年全村花椒发展到1290亩,被渭南市林业局评为市级花椒专业村,花椒成为下李村的主导产业。
“我们村的花椒颗粒大、麻味重、香味浓,很受客商喜爱。特别是这几年林业部门在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指导,花椒的产量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小小花椒树确实成了村里的大产业。”贫困户张锁仙笑着说。2017年,他家的0.8亩花椒就卖了1.2万元,当年就脱贫,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目前,下李村被确定为全省花椒绿色无公害防治示范区。全村拥有花椒2000余亩,挂果面积1300亩,年产干花椒10万公斤,已销往四川、山东、河南等地,产值800万元,人均收益6300元。
“我们已经申请注册了‘华州花椒’品牌,兴办了花椒加工厂,引进了无刺花椒新品种,推行花椒树下套种中药材,通过走企业化路子把下李花椒产业推向一个更高层次。”谈到下一步设想,任进良充满激情。
退耕还林退的是“坡地荒山”,还的是“绿水青山”。记者了解到,华州区实施退耕还林后,共退耕造林6万余亩、荒山造林10万余亩,发展花椒、核桃经济林10万余亩。
昔日黄土裸露的薄田,如今披上了绿装,成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金蛋蛋”。如今的下李村,植被覆盖率大增,水土流失大大减少,生态环境逐步向好,村民深切感受到天变蓝了,地变绿了,水变清了,果变红了,人变美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一锦)9月11日,渭南市中心医院成功植入西北首例波科全身兼容MRI长寿命心脏起搏器,步入了起搏器核磁兼容的新时...
渭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渭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