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新时代奋斗新征程 渭南市眼科医院二十载发展与嬗变

渭南日报 2019-09-10 01:05 大字

?西北首台德国阿玛仕750S准分子激光系统在市二院落户

?市二院院长徐兆宏为患者检查眼睛

?眼科手术现场

本报记者张晓玲

二十载栉风沐雨,积淀下深沉履步;二十载沧桑巨变,抒写出精彩华章。

二十载,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不起眼的小科室成为声名远播的专科医院,其名渭南市眼科医院,是渭南市第二医院第二名称。“看眼病、到二院”,唱响秦东大地。

崛起篇:凝心聚力谋发展

走在渭南城区,行至朝阳大街东段,“渭南市第二医院”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沿着健康大道,一幢雄伟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渭南市眼科医院钟塔赫然在目,旁边绿竹掩映的六层楼房就是渭南市眼科医院大楼,是渭南市第二医院的院中院。

上世纪90年代,渭南市第二医院是在东风大街与解放路十字东北角。渭南市眼科医院,当时还没有正式成立,只是渭南市第二医院五官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科室经营惨淡,濒临解体。

1999年4月,经过民主选举,当时的五官科医生徐兆宏当选科主任。医院明确表态:如果科室再没有起色,就撤销五官科。为了减轻科室负担,撤销护理部,由外科护理部兼任,只留下徐兆宏、权菊玲、管彩宁、冯芳4名医生。艰难的创业就此拉开序幕!

大家商量着该怎么办?看看家当,值钱的是一台光学系统发霉的裂隙灯和一个简陋的老式眼压计。看看环境,墙壁被蜂窝煤炉子熏得黑乎乎的,部分墙皮脱落,绿墙围斑斑驳驳,绿漆脱落得不成样子。改变环境!大家不约而同地说。

没有钱、大家筹,每人1000元。购买铲子、涂料、滚刷,把桌子、柜子、病床抬到楼道,开始铲墙面,弄得灰头灰脸还没有进度。大家总结经验,用盆端来水泼墙,再铲时进度明显加快,但有一个缺点,涂料粘到地上极难清理。大家又总结经验,粉刷下一个房子时给地上铺一层报纸。忙活了整整一个月,环境大变样!窗明几净,赏心悦目。

接下来该怎么办?大家一起讨论着。当务之急,是技术,只有过硬的技术,才是强有力的支撑。时任五官科主任的徐兆宏在《健康报》上看到,北京交通医院的OK镜治疗近视是新技术。对,就学这个!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学习费用从哪里来?徐兆宏拿出所有家底,只有1000元,又借了500元,乘火车,到北京。为省20多元的住宿费,在广场台阶,铺上报纸,盖上外套,和衣而眠。学成归来,大家沉浸在喜悦中,这下可有抓手了。几多欢喜几多愁!新技术、新业务,无人知晓、无人问津!

大家一起研究怎么办?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面对新酒,“酒香也怕巷子深”。人常说,宣传工作是粮草、喉舌、利剑。对,搞宣传、做宣传、抓宣传!大家一致认为。

怎么宣传?媒体广告,需要费用,此路不通。走街串巷总行吧,只能如此!锁定目标人群,印制宣传彩页,分头行动!大家骑着自行车,去诊所,一家家进门讲解。大家拿着宣传单,去学校门口,等学生放学了一张张发放。寒风吹得脸发痛,远远的,中学老师看到自己引以为自豪的学生徐兆宏怎么落魄到如此境况,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

随着宣传的进行,五官科慢慢有了人气,前来就诊的人多了起来。为了方便患者寻诊,大家在五官科门楣上贴了两个大大的毛笔字“眼科”。

新技术、新理念带来新气象、新活力。大家日渐忙碌起来,虽然是医生,也做着护士的工作。值班时来了外伤清创缝合病人,医生把麻药打开立在桌子上、缝合包打开放好,消毒伤口;然后戴手套,立式吸麻药、缝合;结束后,再进行一系列消毒工作。这些工作,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第二年,业务有了起色,眼科陆续购置了新式裂隙灯显微镜、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眼科泪道激光机、白内障超声乳化仪、眼科专用A/B超机、角膜曲率仪等设备。

创业,用汗水浇灌艰辛铺垫。脚步,一声紧似一声催人奋进。第三年,眼科设立了护理部工作站,调配来两名护士。此时的眼科已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奋进篇:撸起袖子加油干

OK镜治疗近视技术助力眼科起跑。这对于蓄势待发的眼科还远远不够。

得知美籍华人张晓京教授的“MiNi-RK近视手术”很厉害,眼科经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了身在北京的张教授。

冬日的清晨,人们还在睡梦中,天还很黑,眼科医生早早来到渭南火车站接站。张教授和助手5点到站,让接站医生吃惊的是,两个人竟然带着很重的消毒锅和手术器械。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手术室里,张教授身边放着一个大箱子,做一例手术,往箱子里扔一副眼镜。第一批近视手术做了33个人,其中不少是渭南市第二医院的医生护士。“近视手术确实效果好,手术后,立马就不用戴眼镜了,半小时就能看清好多年看不清的视力表,所以俗称‘摘镜手术’。”当时的医生,亲身经历手术的权菊玲深有感触地说。

门诊量不断增大,有许多白内障患者需要手术。小切口隧道式无缝线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当时比较先进,眼科从西安请来教授开展这项手术,仅用了1年时间,眼科医生就掌握了技术要领,开始独立操作。

随后,眼科又引进更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从北京请来教授为患者手术。

2012年,“光明之路”项目植入眼科专家,亲自指导、传授超声乳化技术。眼科医生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坚实基础上,很快转型为超声乳化技术,结束了外请专家的制约,真正意义走上了自我发展道路。时至今日,已为数万名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小儿全麻斜视矫正手术、高端屈光晶体手术等,一项项新技术的引进,一步步的稳扎稳打,眼科一年一个新台阶向上攀登。在不断引进新技术的同时,眼科以越来越强的实力为支撑,以群众的信赖为底气,国内外白内障光明、康复、扶贫等项目相继落户。

陕西省残联组织的“彭年光明行动”落地渭南市第二医院。眼科医护人员,上午半天完善各种检查,下午半天做白内障手术。一间手术室,两台设备,医生、护士分为两组,有条不紊地进行。

医生,眼盯显微镜,手持手术刀,脚踩控制台,保持一个姿势,精神高度集中,手术一台接着一台。到了晚上下班,腰几乎直不起来,回到家倒头就睡。第二天,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护士,接送病人、冲洗消毒、包眼宣教,一天下来脚痛腿胀。好在都是年轻人,一觉睡起来又是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充满激情去工作。

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11点多结束,午餐是烧饼夹辣酱,晚饭是开水泡干面。12天,完成150例手术任务,比要求的半个月提前了3天,得到陕西省残联好评,患者点赞。

陕西省“复明1号车”开进渭南市第二医院,先后4次为临渭区困难群众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中国民促会和国际克里斯朵夫防盲协会派官员专程到渭南考察,现场察看眼科白内障手术操作,被医生过硬的专业技术所折服。国际防盲协会眼病防治项目顺利花落渭南市第二医院,填补了陕西省空白。

连续两年,实施中国民促会防残康复项目,治愈703名患者。连续4年,“全国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让750名贫困患者,重见光明。连续5年,每年两期的“香港圣保禄慈善基金会爱心白内障复明活动”,让867名贫困患者重见光明。

口碑树立威信,实力决定发展。渭南市第二医院先后成为“西部眼科联盟”成员单位、“天津眼科联盟”成员单位、渭南市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为眼科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跨越篇:勇立潮头敢为先

走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

2014年3月,在渭南市第二医院眼科的基础上,渭南市卫计局(现渭南市卫健委)批准渭南市眼科医院正式成立,为渭南市第二医院第二名称,也是渭南市第二医院的院中院。同时,为秦东第一家、渭南市唯一一所公立眼科医院。

2016年12月26日,渭南市眼科医院搬迁至朝阳大街新院址,总建筑面积8998平方米,分设4个眼科临床科室、1个手术室、1个门诊部、1个准分子近视治疗中心和1个医学验光配镜中心,成为秦东一所亚学科齐全、技术设备先进,具有三级眼科医院实力的专科医院。

2017年,在全国卫计委公布的白内障手术人数通报中,渭南市眼科医院在陕西省排名第四。

2018年3月,渭南市第二医院成为渭南市眼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至今,承办渭南市眼科专业学术会议4次,为区域眼科专业发展领航助力。

2018年7月,渭南市第二医院眼科成为渭南市卫健委眼科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承担渭南市医疗单位眼科质控工作。

2018年,渭南市眼科医院门诊量4.5万余人,住院患者8000余人,手术量6000余例,其中白内障复明手术3530例。

2019年4月,渭南市第二医院成功承办西安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年会,确立了渭南市眼科医院在渭南乃至全省的学术地位。

如今,年轻的眼科主任们凭借技术和能力,越来越多的在省内外眼科学术会上崭露头角、分享经验,获得优秀病例等荣誉。

如今,渭南市眼科医院在技术、学术上跨越式发展,让“看眼病、到二院”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渭南市眼科医院能够独立完成:国际上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视网膜脱离手术,青光眼手术,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等,技术已达三级医院水平。

走进渭南市眼科医院,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诊室、药房、收费处、医保合疗经办处一应俱全,让患者一站式完成诊疗,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病区走廊,内容丰富而又简单易懂的健康知识,引人驻足观看;病区门上的花草标志,让看不清字或者不识字的患者,只要记住花草就记住了自己的房间。温馨之中,有一种恍然若家之感。

顺着休闲慢道徐步而上,世界风光美景、国内名胜古迹、医护业余生活、医患情深图片等,各版块主题不同,却让人徜徉其间,在放松中欣赏精彩世界、美丽中国,了解医护生活,感受医患情谊,心中不由生发,看见,真好!

楼层大厅处,墨色石刻32字“医院精神”是眼科发展2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印证,是激励年轻医务人员不忘初心、奋发进取的座右铭。铜浮雕诗作《我是你的眼》,是每位眼科医务人员为了患者、为了光明的心声写照。浓郁的墨香味,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驻足眼一科诊室,副院长、眼一科主任姚辉正在坐诊。把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理解的俗语是姚辉的绝招,如:视神经萎缩,翻译成电线断了,接触不良;白内障,翻译成镜头有问题,看东西浑了;脑梗引起视中枢病变,翻译成变压器、供电站不供电;眼底出血,翻译成照相机底版曝光了。这种表述方式,深得患者信赖,排着队找姚辉看病。因此,姚辉曾一天做了58例手术,创下渭南市眼科医院之最。

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万年的亲戚”在这里传颂。临渭区阳郭镇贫困户严会侠双眼患有白内障,失去视力,走路敲地、蒸馍瞎摸、灌水听声,时常不是摔倒,就是烫伤手。来看病时,刚赶上“全国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可以免费治疗。

先是左眼实施了手术。第二天拆开纱布时,严会侠心里一震,“妈呀,亮了!”由不得“哇”地哭出了声,“能看见了,清晰得很。咋看这么清!”引得周围的人跟着抹眼泪。

半个月后,又做了右眼。双目明亮的严会侠背着一袋子自家产的柿子来看望医生护士。

快过年了,医生护士们提着米面油去严会侠家回访复查。时任眼科副主任的权菊玲给严会侠买了几件新衣服,时任渭南市第二医院院长、眼科主任的徐兆宏掏出200元钱给严会侠补贴家用。

“亲人啊,你是我永远的亲戚,你们救了多少老百姓,你们是我万年的亲戚!”严会侠感动地说。

是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是渭南市眼科医院的帮扶,7年后的今天,严会侠一家人走出了山沟沟,住进了移民搬迁安置楼。“这眼睛好了,日子也好了!”严会侠幸福地笑了。

像严会侠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重见光明,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感恩之情用书信、微信、感谢信来表述,用鲜花、秧歌、锣鼓队来表达。

渭南市眼科医院的医生护士说,选择是一种信任,表扬是一种激励,他们要把最好的服务给患者,把病人当亲人当家人。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热爱眼科,热爱医院。更热爱这神圣的职业,愿为更多的百姓送去光明与健康。”

结束语:

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从1999年到2019年,眼科从濒临解体到崛起,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勇攀高峰;从五官科分出,奋发进取蜕变成大医院,傲立秦东;从解放路几间陋室,到朝阳大街新址坐拥整栋大楼,成为陕西省眼科界的佼佼者。

二十载,历尽沧桑、步履维艰。二十载,不忘初心、奋发图强。是生命的感悟,岁月的凝结,青春化作音符,在心田流淌,指尖轻舞:我是你的眼——

我愿是光明的使者

帮你掀开上帝遮在你眼前的帘

给你一双明亮的眼

俯瞰大地草木葳蕤 山河壮观

给你一双明亮的眼

仰望苍穹蓝天白云 阳光灿烂

我是你的眼

邀你欣赏春华秋实 夏雨冬寒

我是你的眼

带你领略白昼黑夜 星移斗转

我是你的眼

和你抒写人生岁月 华章诗篇

新闻推荐

垃圾分类从小抓起

9月6日,杜化路南段品格幼儿园开展“垃圾分分类,校园更美丽”主题活动,通过小话剧、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对垃圾分类有了初步...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